兒童從學前期進入學校成為小學生,改變過去游戲的生活方式,進入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學習生活,這是培養和開始形成學生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面對這樣的任務,面對學生這個嶄新的開始、重大的轉折,作為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教師,如何幫助他們進行有效地自主學習呢?讓我用作家斯賓塞的這句名言與同事們共勉:“孩子天性是快樂的,在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只有把快樂融入其中,才是符合孩子成長、發展規律的,任何使孩子產生苦惱的教育都是不正確的。”下面就是我一年來的點滴體會:
一、 用贊賞點燃學生的星星之火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我們除了傳授知識和學習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充當孩子們的火種,點燃他們的星星之火,燃燒他們的激情。有時一句叮嚀,一次發人深省的談話,或者一次嚴重的挫折等等,這些看似平淡的事情,但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激起他們的熱情與沖動,點燃他們內在的激情,就給他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就會成就了他們意想不到的成功。班上的“小怡”就是這樣的學生。開學初,學習積極性不強、好勝,做錯了事,老師批評她,同學指正她,她不但不樂于接受,過后還想捉弄別人。但她很喜歡老師表揚她,同學贊許她。我就抓住這一點引導她,激勵她,在贊賞中指出不足,引導改正,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總之,平時老師的一句欣賞話語往往可以使學生產生自尊之心,向上之志,奮進之力。雖然每個學生的素質都不一樣,在校的表現也會不一樣,但學生的每一個好的行動都應該給予鼓勵,哪怕他做得不到位。這樣,他做什么事才有信心去做。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更需要這樣,教師在教育中要用正面語言,多說鼓勵的、關愛的、贊美的、寬容的話;不說粗魯的、侮辱的、誹謗的話。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進步和優點,發現他們身上的亮點,盡管一點點進步,也及時鼓勵、表揚,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和自尊,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上進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如:獎個“笑臉”、“蘋果”、“星星”等貼紙獎牌。開學初,班上的學生愛動,自控能力非常差,課上小小問題,或與自己沒關的問題,都想探過小腦袋去看一看,而且常常一看就像定了神,也像被磁鐵牢牢地吸住,讓你去呼喚他,才能回過神來,用兩雙小眼睛看著你,才意識到還要學習,做作業也是一個樣,常常被周圍的動靜吸過去。但老師的一個表揚,一個微笑,點點頭,學生都很滿足。賽賽誰最棒?他會馬上坐好,專心寫字、學習。班上“小乾”就是這樣一個學生,他自控能力差,學習很帶情緒。正如他媽媽說的一樣,今天心情好,寫字很認真,又漂亮,有時因小事鬧情緒亂寫,慢慢吞吞寫。我了解了他的情況后,換了個方式,找到他的一些亮點表揚鼓勵他,他又馬上提起精神來,不好的東西都拋到九霄云外,學習可主動認真了,學習成績也在不斷進步,期末考試語文還考到100分呢!在與學生交流中,我會用這樣的激勵語言。
總之,贊賞鼓勵學生是學生最易接受教育的做法,也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老師的一個點頭,一個微笑,或說一聲“對”、“很有意思”、“真棒”、“真好”……簡簡單單的恰當的肯定與評價,學生都獲得滿意的感受和鼓勵,激發學習興趣,接受你的教育,這樣學生就會變得自信,主動學習,和諧與同學相處,達到教育的效果。相反,有些學生在教師面前沉默,盡管老師怎樣教育也沒什么改進,可能最主要是教師可能使用的語言傷透了學生的心:1、“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便好了!”2、“你真沒出息!我看你沒有希望了!”3、“你自己動動腦,不要來煩我!”4、“錯了又錯,老是不改,不教你了,你自己學吧!”5、“又懶又蠢,怎么辦呢?”……
這些話語,學生聽了,都會難受,打擊他們的信心,學生也會變消極起來,不愛學習,甚至對老師的課都有點反感,不主動、不樂學,漸漸變成厭學。
二、用好奇心引導學生愛上提問
一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常常喜歡問為什么。對此有些老師頗感不耐煩,甚至批評學生“鉆牛角尖”。我認為:質疑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習上有興趣的一種表現。老師能用這一點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大好機會,往往不馬上給學生答復,而向學生反問幾個“為什么”,促使學生自己思考并找到合適的答案。有時懷著喜悅的心情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吧!相信你將來會懂得的!”這樣鼓勵的話語,會使學生不斷奮進。教師應對學生的質疑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和幫助,引導他們自己解決疑難。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質疑的:你認識小蝌蚪嗎?還想知道些什么? 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被激發起來,小手也紛紛舉了起來。
三、用興趣誘導學生快樂學習
“興趣是學習和求知最大的動力”,這句諺語今天和以后都不會過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對小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一只螞蟻、一只小鳥、一群小魚或一條小魚,會吸引孩子很長時間去觀察。要他們花20分鐘去背誦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詩,常常是非常困難的。但他們會在沒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況下,花上一個下午去觀察一群螞蟻的活動。這幾乎是每個老師都熟悉的情景,他們興致勃勃,心無旁騖,即使太陽把背曬脫皮,或者汗水順著脖子往下流也不在乎。這就是興趣的力量。大家都知道,即使讓孩子花上一兩年時間去這樣與螞蟻玩,他也不能增長多少知識,這關鍵就在誘導。誘導他從中去獲得新的知識和學會觀察的方法,。當學完了課文《要下雨了》后,下課時,有些學生喜歡在校園里觀察螞蟻。當我發現他們對螞蟻產生興趣時,我也加入了他們的“興趣小組”。引導學生觀察螞蟻怎樣把一粒小食物屑搬回來,怎樣跑回去報信,帶來更多的螞蟻……。
我發現低年級學生的興趣是來匆匆,去匆匆,單靠創設快樂學習情景還是不夠的,因為教學過程中從導課到學習新知,從鞏固練習到課堂作業,每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如果教師學習形式單一,學生照樣會覺得沒興趣,學習精力分散,就達不到有效性教學了。所以,我在平日教學中很注意這一問題。識字課,我采用范讀、齊讀、領讀、編兒歌、猜字謎等形式,學生積極性高,字掌握得牢。朗讀課,我采用聽錄音、齊讀、個讀、分角色讀、演讀、賽讀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