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歸屬感?北京師范大學馮曉霞教授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一書中提到,所謂的“歸屬感”是指個體認同所在的群體(團體)并感覺自己也被群體認可和接納而產生的一種隸屬于這個群體、與這個群體休戚相關的感覺。
廣西幼兒師范學校的莫源秋老師在《幼兒的歸屬感需要與心理衛生》一文中提到,幼兒的歸屬需要是指幼兒對同伴、教師及所在班集體的需要,是幼兒希望自己被同伴、被教師認同和接納的一種心理需要。在情感上,每個幼兒都希望自己屬于一定群體并成為其中一員。如果幼兒能夠和同伴、教師保持有意義的聯系,自己的主張、能力、價值、貢獻能夠得到同伴、教師的認同,與同伴、教師間能夠互相接納并互相關心和幫助,那么幼兒的歸屬需要就會得到滿足,幼兒對幼兒園、特別是對所在班集體就會有一種歸屬感。相反,如果一個幼兒對班集體沒有歸屬感,那么他往往就會形成壓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緒,就會產生孤獨感,無法從幼兒園的生活以及與同伴的交往中獲得樂趣。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沒有歸屬體驗的兒童,長大以后往往會出現許多社會心理問題,比如不會與別人交往、沒有朋友、不被別人愛、也不會愛別人。
探究幼兒歸屬感的心理維度,可以從安全感、價值感、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四個方面來描述,即當一名幼兒在一個班級中感受到充分的安全,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了解并維護集體的規則,承擔起自己對于班級的責任,認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替代的一員,以班級為榮并樂于為班級增光時,他就有了切切實實對所在班級的歸屬感。要將安全感、價值感、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培養滲透到一日生活和各種活動中,需要教師從事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安全感”,要求教師首先為幼兒營造溫馨的班級氛圍,讓幼兒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感受到被關愛、被尊重,輕松、自主、愉悅、有發展。
“價值感”,要求教師為幼兒創設充分參與班級活動的機會,鼓勵幼兒為幼兒園、班級、同伴及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作用,體驗到自己的價值。
“規則意識”,教師要幫助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及各種活動中理解規則的意義,學會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從而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產生歸屬感。
“集體意識”,教師要支持幼兒參與到班級的各項活動中,通過參加活動,感受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從而萌發集體意識,找到歸屬感。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四點:
一、營造一種相互接納、溫馨和諧的氛圍,讓幼兒在這樣的班級環境中感受到被關愛、被尊重,具有安全感
首先,教師要無條件地接納每個幼兒,特別是那些看起來不漂亮、愛調皮搗蛋的幼兒。教師的接納,不僅會溫暖每個幼兒的心靈,而且會給幼兒在接納別人方面以良好的示范。
其次,要告訴幼兒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之處,要尊重和接納他人的特點。幼兒一旦有了接納意識也就有了平等的意識,也就能夠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人。所以,在幼兒面前,教師應多強調每個幼兒的特點,而不是強調他們身上的優點或缺點,更不要進行所謂優劣的評比,以便他們能夠以更加寬容的態度接納別人和被同伴接納。
二、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歸屬感,培養良好常規和習慣,以增強對集體的適應能力
教師要讓幼兒感覺到自己在班集體中是被需要的,自己能為大家做貢獻,是班集體建設的主人,而不是旁觀者或看客。因此,無論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節目表演活動中,還是在班級環境的創設中,教師都應該讓每個幼兒以不同形式參與。
教師還應該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為班集體或同伴提供服務。例如安排幼兒輪流當值日生、值日班長等等。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會慢慢地在值日生工作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有了很強的班級歸屬感,開始真正把自己當成是班級的小主人,知道值日的時候要準時“到崗”,不遲到;知道要有責任感,為班級做事要認真、要做好;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知道每個小朋友對班級都是有價值的;知道自己就是家庭中的一員,大家要團結在一起才能夠做好每一件事。當然,在輪換工作前,教師還要對即將“上崗”的幼兒進行適當的培訓,讓其掌握操作要領,使其從為大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信心。
三、將歸屬感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中,通過細節培養幼兒的價值歸屬感
“于細微處見精神”。實踐表明,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些細節,更能體現教師對幼兒的關愛之情,也更有利于滿足幼兒的歸屬需要。
每天早晨熱情地接待幼兒。教師每天早晨迎接幼兒的時候,情緒要飽滿,態度要熱情,營造積極愉快的情緒氛圍。對不同年齡的幼兒,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接待方法。例如,小班幼兒年齡小,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早晨來園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會有焦慮情緒,教師可以抱抱他們,或者叫他們的乳名,這樣很快就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信任感;中班幼兒對幼兒園環境和一日生活常規比較熟悉了,對父母的依戀也逐漸減少,接待他們時,可以親切地和他們拉拉手,對他們說一些激勵或贊美的話,這樣,幼兒的快樂情緒馬上就會被調動起來;大班幼兒已經習慣上幼兒園,也基本擺脫了對父母的依戀,教師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接待他們來園,師生間相互問好后,可以擊掌或拍
拍肩。
提供特殊的幫助。每個班級都會有那么幾個幼兒,他們或因為個性原因,或因為環境適應不良,無法對班集體產生一種歸屬感。對于這些幼兒,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到班集體生活之中。比如,教師要為那些被動寡言、內向靦腆的幼兒提供發揮作用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為班集體做出貢獻的。
四、家園配合培養幼兒的歸屬感
培養孩子的歸屬感,還要在家長會或其他場合引導家長發揮好他們的作用。
首先,要求家長經常向孩子轉達教師和班里其他小朋友對他的喜歡和關心。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老師如何關心他,小朋友如何喜歡他等。培養幼兒的歸屬感,尤其是在孩子因故(如生病住院、放假)不能上幼兒園時,家長更要設法讓孩子了解到老師和同伴對他的思念,從而讓他時刻體會到集體的溫暖,進而對班集體產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