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殊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納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適齡特殊兒童將進入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接受教育。由于特殊兒童往往會對于陌生的校園環境感到難以適應,從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及問題行為,因此如何提高特殊學生對學校環境的適應程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闡述特殊學生入學時遇到的困境,指出特殊學生初入校園時產生不適應的原因有自身障礙的影響和所處環境變化太大,繼而建議教師從“新生家訪-環境布置-建立常規-教學活動的實踐”的一整套流程入手,幫助學生適應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展水平。
【關鍵詞】特殊兒童 適應 校園環境
一、前言
特殊兒童,廣義上指的是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著顯著差異的兒童,包括感知覺、智能、情緒、粗大及精細動作、言語發展和社交溝通等方面。廣義上的特殊兒童既包括發展上低于正常的障礙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展的天才兒童。而狹義上的特殊兒童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言語障礙、多重殘疾等。不同國家對于特殊兒童的定義不盡相同,例如美國的法令規定殘疾兒童有11類,日本的法令規定有8類。本文中的特殊兒童指的是狹義的特殊兒童,具體為培智學校中的智力殘疾及精神殘疾兒童。
我國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對特殊兒童的定義越發細致,對殘疾人事業和特殊教育也越發重視。綱要提出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時建立健全殘疾學生的國家課程標準,并且提高殘疾學生的教育質量,在“十三五”期間努力實現殘疾學生12年的免費教育。目前我國的殘疾兒童接受特殊教育的主要地方包括:普通學校的融合教室、特殊學校、培訓機構等。這些教育環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教育及安置的問題。
二、做好入學準備工作,加強家校溝通
“家訪”就是深入學生家庭中,通過與學生家庭成員溝通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及在家庭中的表現,對個案進行初步評估和制定預案,同時可以把學校的教學概況和班級教育理念大致與家長進行互動交流。
(一)了解學生情況
教師可以通過家訪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況。教師可以羅列需要了解的信息,制定學生資料表,以便在家訪中向家長咨詢學生情況,如障礙類型(醫院診斷),障礙成因和家庭背景等。
(二)初步評估及預案制定
家訪不僅可以為老師和家長創造溝通機會,老師本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觀察評估。家是學生最熟悉、情緒最舒緩的地方,特殊兒童在主要照顧者身邊也降低對陌生人的排斥感,避免對環境不熟悉而產生的焦慮心理和行為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與教師互動,使教師的觀察和評估更為有效。和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不僅讓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也能讓學生有對老師有初步的印象,減少學生對老師的陌生感,增加其信賴感;其次,家訪除了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在家時的表現以外,也能了解家長的困擾以及對教師工作的看法和期望,以便把這些列入制定教學計劃的參考因素,從而制定更科學的教學計劃,在往后的工作中更能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三、完善學校環境及班級環境布置工作
環境布置的重要方式是結構化教學,它由美國艾瑞克·修普勒博士等人于1972年創立,重視培養學生常規意識,通過利用兒童的視覺學習功能,針對性地使用視覺策略去安排清晰的環境分區,構建個人工作系統,制訂適合的時間流程表,以達到時間、空間、工作以及教具的結構化。這種方法對特殊兒童的治療和康復教育非常有效,現已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
(一)校園環境結構化
設計良好的校園動線。從學生踏進學校起,就有一個良好的動線設計(如:進校門─拿學生名牌─掛名牌─回教室),就能讓學生清晰地明白進校園后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在明確的視覺提示下進行活動,從而有效地避免因對環境變化的不理解產生的焦慮情緒。良好的動線設計能給學生可預知的心理暗示,讓他們更好地在可預知的動線中進行活動,從而更好地適應校園環境。
(二)班級環境結構化
由于在認知環境方面存在困難,特殊學生常無法理解身處的環境以及接觸的人、事、物,因此在班級的教學環境設置中為學生構建一個適宜的結構化環境,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環境,以致在教室中能夠順利開展教學。合宜的結構化環境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如果能夠恰當運用結構化策略去幫助學生理解環境,往往會讓教學過程事半功倍。
四、建立常規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時代養成的,所以在幼年的時代,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良好的常規不僅能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更能使學生終生受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常規,讓學生盡快適應校園環境的常規,筆者根據自身從教經驗得出有以下幾點實踐方法:
(一)通過正面引導,正確示范來加強學生的規則意識
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榜樣、效仿的對象,在學習活動中做學生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特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教師通過行為改變策略對學生的常規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明確常規要求及規則,堅持正面引導學生,明確告訴學生正確的做法和規則,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增強,否則若讓學生習得某種負面技能就難以糾正。在常規學習過程中,學生常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這時老師應多用鼓勵的方法引導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表現好的學生應及時給予鼓勵與增強,而對表現較弱的學生,我們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并逐步加以引導,給他們更多鍛煉實踐的機會和時間。
(二)通過活動使學生自主進行自我行為管理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愛玩是每個學生的天性。因為游戲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在游戲中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所以在學校生活中應當時刻穿插著游戲活動,而常規訓練也能借由游戲活動進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