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高,課堂教學中的少慢差現象仍未根本改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與語文教學本身的復雜性有關,但與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夠或出現“失導”關系極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怎樣。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教師在其中扮演的是導演和指揮員的角色,課堂教學的成敗、效率的高低首先取決于“導”的水平和質量。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當然需要教師明確地規范和操作上的具體要求,需要教師的引導和調控。若是導向和指揮失誤,學生必然會“誤入歧途”,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善導、會導,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決不可忽略和淡化對教師“導術”的探索和研究,而更應當加強和深化。縱觀時下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其“失導”現象大致如下:
其一是越俎代庖的“全導”。由于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教學的積習一時難以根除,也因為教師對學生擔心過多,信任度太低,個別教師奉行的仍然是死塞硬灌的“填鴨式”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一講到底,學生靜坐聽完,把師生雙向互動變為單向傳遞,把課堂變成“一言堂”,把教學簡化為教的實施而忽視了學的引導。表現得尤為突出的是在進行知識講解、課文分析和文言文教學時。用這種方式教學的課堂,氣氛一定是冷寂沉悶的,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心理受到壓抑,能力未能發揮,接受的知識也是膚淺的、有限的。老師嘔心瀝血,學生苦不堪言,教學效率十分低下,基本上沒有“導”的因素,缺乏“導”的作用。
其二是神吹海侃的“空導”。不可否認,語文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適當地穿插一些神話、傳說、笑話、故事,軼聞、趣事,確實可以使講授生動有趣,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印象,但這猶如味精和調料,可以增強食欲,卻不能作為主食。那種游離于課文內容的不著邊際的滔滔閑話和廢話,沖淡甚至抵消了教學重點,本末倒置,毫無價值。課堂成了吹牛談天的茶樓酒肆,所講內容是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大雜燴”。學生如聽“散打評書”,即使聽得津津有味、全神貫注,一堂課下來也所獲無幾。
其三是無的放矢的“亂導”。有的教師課前沒有準備或準備不充分,于是邊走邊想,走攏就講,邊講再邊想,上的課則目標不明,重點不清,邏輯混亂,語言拉雜,東一棒子西一榔頭,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似乎什么都講了,又好像什么都沒講清楚。學生騰云駕霧,無所適從,腦里一團亂麻,心中一片茫然,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四是南轅北轍的“偏導”。有的教師所用的手段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想悖,勞而無功,甚至“幫倒忙”。一是表現在借鑒優質課、精品課的先進經驗時,生搬硬套,機械模仿,依樣畫瓢,嚴重脫離學生實際,使學生無法適應,效果當然不理想。二是表現在作文教學中,本想以范文引路,給學生提供可資借鑒的優秀文章,讓他們學有所依,少走彎路更快入門,從而較快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但其負效應也十分明顯:學生被“范文”捆住了手腳,牽著鼻子走,束縛了思維和想象力,泯滅了個性的光華和創造的火花,寫出的文章大同小異,如出一轍,模仿抄襲的痕跡令人咋舌。而一旦離開范文,便束手無策,難以成文。長此以往,作文教學必將走向死胡同,令人不勝憂慮之至!
其五是信口開河的“誤導”。這類現象雖是極其少數,但影響極壞。其主要表現是:在給學生“傳道”時,“離經叛道”,“誹宗謗祖”,把低級庸俗、消極落后、偏激錯誤的東西拋給學生。諸如否定傳統美德,歪曲時代精神,貶低英雄模范,鼓吹崇洋媚外,宣揚封建迷信偽科學,夸大社會陰暗面,販賣低級趣味等等。其毒尤深,其害甚大。還有的教師在“授業”“解惑’’時講授的知識錯漏百出,屢犯常識性錯誤,一知半解,大概加估計,糊弄學生,誤人子弟,這是缺乏師德和不負責任的表現。令人痛心,讓人憤慨。
剖析以上種種“失導”現象,成因各異:有的屬方法問題,有的屬水平問題,有的屬態度問題,有的屬認識問題。克服以上種種失誤,達到引之有理,導之有據,引之有方,導之有法,教師必須在備課上狠下功夫,做到“胸有成課”,有的放矢。同時,語文教師要有競爭意識和危機感,不斷“充電”,苦練內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爭取不做現代的“南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