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工具,是調動學生思維活動和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如何用好教材,發揮教材的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學實效的前提。教材分析和處理是教學或備課過程的核心環節,是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課堂實效的有效途徑。因此,只要不脫離《課程標準》,不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靈活處理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邏輯關系,做到教無定法,教學多法。
【關鍵詞】處理教材 思想政治課教學 邏輯關系
教材是教師的好幫手,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新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工具,是調動學生思維活動和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如何用好教材,發揮教材的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學實效的前提。因此,教師要正確理解教材,要對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
對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也就是我們說的教材的“二次開發”,主要是指教師在實施課程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適度的增刪、調整和加工,合理選用和開發其他教學材料,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教材的“二次開發”,我也在教學中不斷的進行探究,有了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把握教材內容邏輯關系,適度調整教材順序
教學內容之間有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教材中編者編寫的順序有一定的考慮和其道理,但是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可以根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順序上的調整。
例如:思想品德魯教版九年級第三單元第3課第一個項目《感受共和國的巨變》,設置了“百姓生活大變遷”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兩個層次。學生先感受到百姓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再通過申奧成功等具體事例感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最終了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我國帶來的深刻變化。教學順序是“民富——國強”。
我認真研讀了教學內容分析,結合平時教學的具體情況,我認為學生平日里對國家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還是比較關注和熟悉的,本課主題是“感受共和國的巨變”,讓學生沿著“國強——民富”的思路,了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我國帶來的深刻變化,國家發展了,富強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更能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識和對祖國的認同感,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對教材內容的順序做了調整。
1.我先選取一些近期的典型事例,如:08年奧運會、世博會、加入WTO、神舟系列航天飛船、蛟龍號、高鐵等,制作成短片,讓學生感受國家取得的成就,引出“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講解綜合國力的相關知識點和綜合國力增強的表現;2.隨后,我又出示了一組剛建國時的圖片,包括糧票、布票、豆腐票、衣、行等,引出“百姓生活”話題,然后讓學生列舉自己身邊的變化,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百姓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從上課的具體效果來看,符合了我最初的設計目的,而且學生反映較好,不但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順利的完成了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
再如,魯教版九年級第六課第一個項目《發展是硬道理》,主要講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一個中心”的內容。教材先通過改革開放的三幅春聯導入基本路線的內容,然后分析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正確的指導方針,因為它是根據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制定的。接著,概括了“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質和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最后,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建設是我國各項工作的中心和發展的重大意義”。
我仔細研讀了教學內容分析,確認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黨的基本路線”的理論基礎,教師一定要給予必要的點撥和講解。我認為,既然“初級階段的理論”是“基本路線”的理論基礎,就應該放在前面講述,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知識邏輯順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基本路線的內容”和“初級階段理論”的順序做了調整。
1.我設計了表格,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初步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2.再結合“初級階段的一百年階段圖”進行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3.指出“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黨制定基本路線的重要依據,自然過渡到“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
在經過教學實踐后,教學效果不錯,達到了我最初的設計目的。我認為這樣的調整比較符合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合理的重組教材,整合教材
知識的傳授是一個過程,對教師來說應該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靈活處理教材,創造性的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
如,魯教版九年級第八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本課設置兩個項目的內容:第一個項目“可持續發展——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主要講“我國存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正確選擇”。第二個項目“我們在行動”,主要講貫徹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對公民的要求。
教材是先總體感知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指出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具體的措施是計劃生育國策和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基本國策。這是教材上的教授順序,經過了多次教學后,我有了一個想法,能不能把這兩個項目的內容按照“人口問題——解決人口問題”、“資源環境問題——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思路,進行重組和整合。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嘗試,從教學設計到學生的導學案,都進行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