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課程獨特的學科特點決定其特有的教學環境和要求,這就向課堂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和挑戰。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仔細的探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策略,努力提高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管理 有效性
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手段和保障。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它與其它的課程不同,課堂教學中都是以學生上機操作主,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之間往往會出現一些相互聊天、在機房內隨意走動、喧嘩、聊qq、打游戲甚至吃零食等不和諧的現象,缺勤和遲到的現象也較為嚴重即便是教師在授課時,也會有學生開小差、話,這時教師就需要不停地強調紀律,這也就給課堂的高效實施帶來了困難和不便。
那么如何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讓所有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讓所有學生得到有效的發展是我們所關注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課程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環境的不同
(1)由于教學環境較差,設備的軟硬件經常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課堂成為自由活動的場所;(2)機房空間寬敞,教師授課聲音產生疲軟,影響課堂管理;(3)顯示器的存在加大了課堂紀律管理的難度。
2.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學校,信息技術學科仍是被遺忘的學科,作為“輔課”它只是一門用來調節學生疲態的調味劑而已。沒有成績,無關中考、高考,沒有發展空間”,在這樣一種認識缺失的情況下,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就是他們放松解壓的興趣課程。會認為沒有壓力的地方似乎也就成了沒有負擔的地方,是可以不遵守紀律的地方,甚至可以成為沒有約束的地方,這種思想認識上的不到位和嚴重不重視,導致課堂紀律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3.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根據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征來看,對于其喜好的東西會表現出興奮和難以控制的自我情緒。我通過與學生和其他代課老師的交談中會發現有信息技術課的那一天學生顯得特激動,尤其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前一堂課,有些學生就會表現出坐立不安、走神,一到下課就箭步如飛,沖進機房,與其說是喜歡信息技術這門課,不如說是他們對計算機的向往,期待去接觸新鮮、流行、時尚元素。因此當老師講到新鮮知識點時學生會顯得很興奮、激動,在課堂中熱烈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正是學生心理上的振奮狀態導致課堂中紀律的難以掌控。
4.學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兩級分化嚴重。學生知識結構層次不同,每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所接受的信息技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差別的。在實際操作中,一些相對較好學生只需幾分鐘就能夠迅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常會“吃不飽”,他們所剩余時間就會顯得“無所事事”,轉而可能會去上網聊天、打游戲或做其它無關教學的內容的事去了。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吃不到”,會認為老師上課的進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也就沒了學習興趣。
所以如果教師對教學的準備不是,對學生能力差異估計不足,使得學生投入到有效學習的時間就少,那么教學效果就不如人意。
5.由于教學設計過于粗糙,教師對課堂互動環節缺乏控制,課堂過于活躍,常處于無序與失控狀態。
6.評價制度有待完善。教學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價值判斷,通過這些評價,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進步和成長,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一個好的評價可以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內在動力和需要,起到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作用。可是在現實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作業在課上得不到及時評價,時間久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
二、按照上文中對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問題,針對不同原因,為了使課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種課堂管理措施
1.提高教師個人素質,更新教學理念,以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教學的總目標,從而增強自身課堂駕馭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方法不得當等也導致學生不愿意學習。教師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采用多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
方法,構建一個和諧的信息技術課堂。
2.讓學生從思想上要重視信息技術這門課,學習觀念要轉變。首先要樹立起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正確認識和學習態度,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為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掌握哪些技能,并對其人生的路上有何重要作用,從而達到喜歡上這門課的學習。
并且我認為第一堂信息技術課是最為重要的一堂課,在這堂課中必須明確機房的公約和規定,在學生的心目中定下機房也是有規則講規矩的地方,不能隨意在機房走動,哄鬧。并讓學生懂得規則無處不在,懂得遵守紀律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控制意識。
3.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保證課內硬件等因素不出問題
(1)努力做好硬件、軟件的日常維護和更新工作,為教學的正常開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2)教師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對不能正常使用的機器進行及時的維修,確保機器的正常使用,保證學生的正常用機;(3)沒有投影機的時候,為了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建議安裝電子教室軟件以方便對學生的廣播,監控及發送文件等。
4.分層次教學,減少兩級分化現象。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學生已有的操作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等都是不相同的,根據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對它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進行因材施教。
教師應該給出難易不同的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操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做基礎題,好點的學生可以做提高題,挑戰題等。這樣即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那么學生們在上機的過程中就沒有心思去做與學科學習無關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