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數學,數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于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因此,我在吸取他人經驗的同時,要敢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在教學方法上要不斷探索、創新,以適應我國現行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下面我粗淺地談談在數學方法上的一點認識。
一、 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行,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咋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等,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 ’,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例如,在教學“分類”第二課時,“按不同標準來分”時,我讓學生以4人一組的形式學習,每個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鉛筆都拿出來,集中在一起,擺放在桌子上,組內先觀察,再討論,最后動手把自己認為一樣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給大家匯報:你們組是怎樣分的?按什么標準分的?想了幾中分法?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們想出了十幾鐘不同的方法。如;1按鉛筆的顏色分;2按鉛筆的長短分;3按鉛筆中有沒有橡皮頭分;4按鉛筆有沒有削過分等。學生分鉛筆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確實讓我驚嘆。可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學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游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學完“用字母表示”后,隨意取出一本書,問他有多少頁?學生們起先一楞,有的搖頭,有的茫然,過了一會兒恍然大悟:“者本書有X頁。”“有A頁”等等,我們的教學要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真正體驗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