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正鑒于此,我認為數學教學的內容應該力求從學生們都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出發,著力去選擇學生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能切實遇到的事物,并依此來設計數學問題,以期讓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意識到數學并非復雜的、不切實際的難題,而是普遍存在于他們的生活之中,并且無時無刻不在起到關鍵作用的“可愛”學科,從而提高他們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并促進學生全面知識技能的發展。概括言之——我們要努力使數學回歸到學生們的生活之中!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
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提高學習興趣
1.聯系實際生活,創設導入情境。我們都知道,作為自然科學的數學正是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善于去挖掘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導出數學知識,讓學生自然的感受到數學知識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并不是毫無關聯的。
2.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景。現代的教學理論研究指出,產生學習和學習熱情的根本原因在于問題。沒有問題、沒有好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主動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層和形式上。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開動腦筋,努力巧妙地把數學學習的書面內容轉換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繼而進一步產生求知熱情。
3.聯系生活,創設參與情境。數學是對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問題的一種抽象解決。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把它們本來的面目掀開來;另一方面要努力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的現象,并能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維持住這種積極性。比如:三年級數學關于面積的應用題中“鋪地磚問題”、“粉刷墻面問題”等,讓學生在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探索數學知識。可以把很多問題的情景模擬出來、在課堂上再現出來,讓學生觀察、思考。
二、合理運用生活原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提升學習水平
1.運用生活實物,使得數學探究具體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作用更多地在于點撥,“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學會思維,最后達到“恍然大悟、舉一反三”的快樂目的。
2.借助生活實例,數學探究合作化。數學知識是前人在漫長的生活中逐漸積累出來的經驗,或者是揭示出生活規律和事物軌跡的綜合知識,學生若要學習好數學,就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敢于捕捉、獲取、積累知識,這一切是進行教學創新活動的基礎前提和不二起點。因此在教學中體現從生活中學,把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運用于多姿多彩的實際生活中,就定然會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只要教師多動腦筋,多想辦法,給學生提供這類解決實際問題、探討實際問題的機會,就一定能讓學生主動親近數學,切身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這也有利于學生們探究能力的提升。
3.利用生活經驗,數學探究生活化。數學知識本身就是比較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現實當中的。如果我們能夠在教學中充分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對之加于理解,則更能體會出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和學習數學知識的無窮樂趣,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驗探究樂趣,促進學生發展
1. 在應用中認識生活實際。我們在過去的數學教學中往往比較重視解答現有的數學問題,即那些在課本上已經經過數學處理之后的問題。而學生們只要按照學會的解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去動腦考慮這些問題的來源和作用,更不需要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類似或相關問題。學生在不斷重復的機械性的操作下,雖然能熟練地解算出卷面上的不同題型,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一遇到類似的問題卻顯得不知所措毫無辦法,特別是一些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在一堆反復操作的數據符號前,自然而然產生了一種乏味、厭學的情緒,長期這樣,學生們——尤其是這些學生就極有可能產生一種對數學的恐懼感,從而產生出難以名狀的抵觸情緒!因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在數學應用中、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得以完善。
2. 在應用中參與社會生活。從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角度來說,數學教育既是一種科學教育,又是一種文化教育。如何理解數學的這種雙面孔,對于學生們來說,充分的參與并結合實際生活后才能得到潛移默化地理解和認同。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利息和利率》時,就親自帶領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學習,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存、取錢,觀察銀行的周圍環境,特別是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在看、聽、記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接觸了數學問題:“利率是什么啊?”“錢存多長時間劃算?”這時,學生議論紛紛,我定下心來,沒有急著回答各種問題,而是要求學生繼續觀察分析,并請教一下銀行的工作人員,然后估算一下,回到課堂讓學生帶著剛才想到的問題去預習課本。由于剛才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這樣一來,自己又學會了解決,從而找到了切實可行的儲蓄方式。這時,我班學生情緒高漲,教室里氣氛活躍了起來,好多學生提出現在要認真讀書,今后自己要多掙錢,存入銀行,支援國家的建設。我認為像這樣讓學生養成留心身邊的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使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富有魅力,對于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們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社會生活這個廣闊天地作為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使學生發現 生活數學,喜歡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