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經五千年的歷史積淀,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認為,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會使我們的校園更加和諧。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和”,即“中和”“中庸”思想。中和就是整體的和諧,也就是事物矛盾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包容相處、多樣統一、動態平衡。在班主任專業發展中,學習運用“和”文化進行和諧班級的建設很有意義。
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中,學校的每個年級由不同的班級構成,這些班級各具特色。要承認班級的多樣性、差異性和復雜性,重點研究班級的這種特點。班級亦如此,學生的構成也是多樣而復雜,他們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性格習慣、思維方式都不同。這樣,就不能強求一律,這是對班級工作的一個基本認識。有了這樣思想基礎,才能對班級的大小事情有一個恰當的判斷和處理。
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會無意識地犯這樣的錯誤:學習上,總要求全班同學向好學生看齊;行為上,總是以班級的模范標兵為榜樣。不許學生犯錯誤,不能接受個別學生成績差、行為上失當的事實,總想把班級不同個性的學生搞得整齊劃一,行為上不許學生亂說亂動,不許學生申辯,一旦大聲反駁幾句就是大不敬。想想看,這樣的帶班理想可能實現嗎?
再來說 “中庸”,就是行為的適度,你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要實現中和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要做到中庸,就是要用適度的行為實現和諧。中和和中庸合到一起解釋就是,你通過不同事物的適當二適度的行為,來達到整體的和諧,也可以說中庸是手段,中和是目的。
在我國古代圣賢看來,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小到一個群體,一個家庭,都要進入中和狀態,個人要六脈調和,國家要風調雨順,政治理想要政通人和。在和諧班級建設的具體實施中,我們也應堅守中庸的原則。我現在所帶班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和逆反期。所以,對學生的批評或表揚要適度,目的是要達到一個最佳的效果:有利于凈化班級的氛圍,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激發,有利于班級的團結向上。對學生斗志的激發也要有分寸,使學生在參加各種有關班級榮譽的活動中斗志飽滿,發揮最大潛力。但過猶不及,動員過頭,會使學生的身心受到傷害。我經常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但要點到為止,不要過多重復絮叨,避免產生逆反心理。
中和思想的另一個內涵就是“和”而不“同”,多樣的統一 。多樣就是不同,統一不就是和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不同”既然存在,你就得承認這個差別,你不要強求它相同,你不能強求千篇一律。說到帶班,細心的班主任就會發現:我們有時太執著,采取同樣的措施,提出相同的要求,非得讓生活閱歷和內心世界的學生態度一樣地去學習,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獲得同樣的成績。在這一點上,作為班主任要切記急躁,處理事情更要防止走極端。一定要尊重個性,承認差別。
這樣看來,班主任所承擔的責任就遠遠不止教知識,講道理。而是要把做人所需的根本教給他們,把經典傳統文化留給他們。這樣,既有利于班級的管理,更有利于學生的人格發展。要引出學生的生命之河,就不需要有不竭的源泉!新時期對班主任提出新要求,班主任的專業發展,需要我們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完善自我之人格、修養、學識,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能教育管理當代中學生的、文化底蘊深厚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