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應該是同等重要,相輔相成的,沒有教師高水平的教不行,沒有學生主動高效的學更不行。做為教師,既要注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愛學習,會學習,為培養新世紀的學習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激發興趣 主動學習 培養能力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教學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共同進步的一個活動過程。但是,目前還有不少的課堂教學是教師主宰了課堂,講解過多,分析太細,沒有給學生留思考的空間,沒有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師云亦云”,教學成效不高。因此,教學中應該采用生動的、適合學生心理發展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各種教學環節,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主學習,學會學習,才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呢?
一、改變教學觀念,創設參與條件
首先,教師課前要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鉆研教材,設計教案。盡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如在空氣一節教學中本人沒有直接描述空氣中含有的物質,而是出示一個裝滿水的集氣瓶和一個裝有水的水槽,問學生集氣瓶中有無物質?把瓶中的水倒凈再問學生集氣瓶中有無物質?最后請一個同學把空集氣瓶倒扣到水槽的水中并往下壓。讓他感受空氣的存在,再問該同學空氣中有哪些物質,其他同學補充,該同學就表現非常興奮,全班都積極響應。這樣避免了所有內容都當新知識講,并在他們親自參與的過程中,達到掌握新知識,學懂弄通的目的。其次,注重情感投入,常言道“尊其師,方信其道”。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其家庭、愛好等基本信息,分析其心理特點,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隨時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關心、幫助、鼓勵學生,成為學生值得信賴和尊敬的老師,從而使學生熱愛化學,喜歡學習。
二、營造民主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參與
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把課堂上最好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暢游,讓學生自己動口、動手、思考、總結。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敢想敢說敢做,教師才能更好的深挖教材的情、趣、理,發揮教學藝術的魅力,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
第一,仔細地“讀一讀”。對于任何學科,不會閱讀,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順利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閱讀前教師要提出閱讀的要求和思考的問題,并指導學生掌握“讀讀、劃劃”的讀書方法,逐步學會歸納整理,善于抓住重點以及圍繞重點思考問題的方法。如學習“溶解的過程”一節時,可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①溶液、溶質、溶劑是怎樣定義的?溶液的特征是什么?②物質溶解中溶液溫度的變化情況是怎樣的?通過閱讀,學生就詳細了解教材對該部分知識的講解分析,準確掌握對化學概念的描述。
第二,詳細“講一講”。對于部分概念和反應現象的描述,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在學生的講述中去發現和糾正易出現的差錯、漏洞,幫助他們逐步正確地表述。如在《溶解度》這一節教學中,就可以先讓學生分組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問題1.如何判斷溶質在溶劑中溶解能力的大小;2.如何比較溶解能力大小;3.如何使不能溶解掉的溶質繼續溶解掉等。討論后再請學生回答,其他學生更正補充,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強調概念或現象描述中關鍵字詞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允許學生對某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的最直接表現,愿意提問題的學生越多,我們的教學就越成功,回答問題的過程正是師生交流互動,教師實施教育策略,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好時候,如此以來學生就會有更多的問題或有更多的學生提問。
第三,大膽的“做一做”。化學教師就該抓住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的特點,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實驗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在安全保證的前提下,把實驗當作一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的平臺。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盡可能將演示實驗改為有學生上臺演示,或改為學生實驗。另一方面又要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性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驗證假設或猜想等環節中的作用。如:在上課中,有的同學就發現盛有氫氧化鈣的試劑瓶周圍有一層白色的物質。此時,我就及時提出“這種物質是什么”的問題,讓同學們討論。有的說是氫氧化鈣,因為長時間放置,水分蒸發了,析出來的;有的說是碳酸鈣,因為放置的時間長了,氫氧化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生成了碳酸鈣這種白色沉淀。接著我馬上引導思考怎樣驗證已提出的假設,并指導學生上講臺親自動手去實驗、去探究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出結論,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加深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增強了學生自覺求知的欲望。
第四,深入的“想一想”。善于思考才善于學習。在教學中要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多想、善想,甚至大膽地去猜想。為了啟發學生的思考,應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設問;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抓住那些牽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疑難點設問;對較難或較綜合的問題,用按認知層次分化知識點的方法中易到難步步深入地發問;對學生錯誤或不全面答案進行反問,不斷加大問題的思考力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