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弱,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導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值得我們深思和研討。《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其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標的重要目標。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開展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也就成為我們落實新課標的重要問題。
“解決問題”是新課程中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問題解決”是數學教育的核心。然而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從實際問題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能夠抽象出數學問題,也就是分析數量關系,這也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第一個轉化。
但如何使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得到落實,是一個值得我們教師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作為一線教師,從我的教學實踐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們掌握了計算方法再加上適當的訓練,很快就能掌握,然而對于實際應用題卻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文字表述的應用題,有的學生看不懂;兩步應用題學生找不著思路;綜合列式學生困難大;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
學生能否正確地分析、解決實際應用題,關鍵是要重視邏輯思維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嘗試了一些自己的辦法。
一、注重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形成思維表象
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并形成努力探求由已知條件到問題解決的途徑的意識和毅力。
在教學應用題時,要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題意,會判斷分析出“條件”與“問題”,這是解答應用題的基礎。全面深入的理解題意即了解題目的條件和問題;了解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之間的關系;要思索解題途徑。培養學生全面理解、判斷題意的能力還可以要求他們用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數量關系,通過再造想象,把題意轉化為圖形,借助圖形用想象和感知活動來支持抽象的思維活動。
二、在授課的過程中注重思想方法的滲透,注重小組探討,啟發引導
當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梢越W習小組,針對問題討論、實驗等方法自覺矯正錯誤,逐步得出結論,也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方案。教師要參與到小組中去,及時獲取信息,對小組解決的問題的進程給于適當的引導和調控。如教學小學四年級《雞兔問題》時,首先,我讓學生分組討論:用什么辦法求出雞和兔各有多少?先引導學生結合書本的提示,想一想該怎樣思考,一個小組用猜測的方法得出了雞有5只,兔有3只。另一個小組用列表的方法也找到雞有5只,兔有3只。我告訴學生:猜測的方法也能解決問題,但是效率很低,尤其遇上數據大時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列表也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得出答案。顯然,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那么還有其他好辦法嗎?老師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尋找更佳的解決辦法。在學生討論期間,老師在小組巡視時加以適當引導。最終學生會尋找到運用方程來解決是問題變得更簡單,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
三、在進一步的練習中不斷思考總結,讓學生體會到解決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數量關系
在這個教學環節里,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思考討論,尋找問題中所隱含的數量關系,強調對問題實際意義和數學意義的真正理解。 學生所采用的策略,都反映出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題過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通過解決問題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豐富的經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加深對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本質理解。
整合例題引發散,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實到實處,通過整編例題、習題的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如,在教學“一段公路,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這一工程問題時,在學生掌握了此道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基礎上,可以將“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改成: 1.乙隊單獨修比甲隊多用5天;2.乙隊單獨修的時間是甲隊的1.5倍;3.乙隊的工作效率是甲隊的。 還可將問題改為: 1.兩隊合修幾天完成這段公路的一半? 2.兩隊合修幾天后還剩這段公路的一半? 3.甲隊單獨修2天后,剩下的乙隊單獨修還需幾天?
四、及時復習,完善知識體系,創設學生終身發展的空間與平臺
六年級數學教學的難點之一在于最后的復習階段學生對知識的遺忘較多,知識的綜合應用更成問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寓復習于平時的教學之中,幫助學生逐步完善知識結構體系”是許多教師的經驗之談,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創設良好的空間與平臺。
在解決問題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研究探索“新”解法,從而開拓思維空間,拓寬思路,學習的目的在于不斷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把握課程標準,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多方位、多側面的去分析問題,找出普遍性,把握其特殊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這樣才能幫助他們適應復雜多變的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