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3-000-01
摘 要 廣場舞是民眾自發組織的一項休閑體育活動。但在開展過程中,引發了一系列的沖突。本文從沖突理論入手,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邏輯分析法對廣場舞沖突進行深入分析,分沖突原因、沖突暴力、沖突持續和沖突功能四個角度對其進行探討。
關鍵詞 廣場舞沖突 科塞 功能沖突理論
一、科塞功能沖突理論簡析
科塞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沖突理論”的社會學家,他認為沖突具有正功能和負功能,但沖突應該得到更多正向引導,減少對立兩極產生的可能,防止社會系統的僵化、增強社會組織的適應性,促進社會和諧。而科塞功能沖突理論的框架主要是由沖突原因、沖突暴力、沖突持續和沖突功能等四個方面組成:
(一)沖突原因
科塞針對沖突原因提出了兩個命題:
命題一,在不平等的系統中,被統治者對現存稀缺資源分配合法性提出質疑時,更有可能發起沖突,造成這一點的原因主要是疏導不滿的渠道不足和向優勢地位的社會流動率很低。
命題二,被統治者的相對剝奪感和不公正感上升時,更有可能發起沖突,發起沖突的概率與被統治者的社會化經驗在形成自我約束方面的失敗程度和統治者針對被統治者的外在約束的失敗程度相關。
(二)沖突暴力
科塞在關于沖突暴力提出了三個命題:
命題一,當群體因現實問題卷入了沖突,他們更有可能尋求在實現利益的手段上達成妥協。
命題二,當群體在非現實問題上卷入了沖突,情感喚起及卷入程度越高沖突將越具有暴力性。
命題三,如果社會單位之間的功能相互依賴程度較低,吸收沖突與緊張的制度化手段難以實現,沖突也將更具有暴力性。
(三)沖突持續
科塞在關于沖突持續方面,提出了兩個命題:
命題一,在對立各方的沖突目標存在擴展性且共識程度低時,沖突將會延長。
命題二,在沖突群體之間力量相等或者沖突中獲得勝利與失敗的指標明確時,只有在付出極高代價之后才有可能完全實現沖突目標[4]。
(四)沖突功能
科塞認為,當沖突能夠提高團結、權威、功能相依和規范控制的整合時,沖突即為有益的。科塞沒有忽視沖突的負功能,只是認為在和平年代下,正功能有著更加好的適用性[4]。據此,科塞提出了兩個命題:
命題一,沖突的暴力與激烈程度越高,產生如下結果可能性愈大:沖突各方之間的邊界清晰、決策結構集中化、結構與意識形態上更加團結。
命題二,群體間沖突是導致群體的權力中心對沖突群體內順從的強制,群體內的沖突有可能因為長期的強制的積累而發生[4]。
對于社會整體而言,科塞認為,有著大量相互依賴和交換且頻繁發生沖突的系統,有更少的情感卷入,更多的現實目標,因而暴力性更少。而烈度與暴力程度越低,沖突就越有可能起到一些正向的影響。積極的沖突能夠提高系統的適應能力和系統彈性,推動系統的發展[4]。
二、塞功能沖突理論視角下的廣場舞沖突分析
廣場舞是指人民群眾自發的、在余暇時間在空地上進行的,以健身、娛樂為目的的,以音樂伴奏下的舞蹈為主要健身項目的休閑活動。然而因為音響擾民、占用公共用地、破壞公共設施等問題,引發了廣場舞沖突[2]。本文將結合文將結合科塞功能沖突理論分析廣場舞沖突現象。
(一)廣場舞沖突原因分析
廣場舞沖突激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雙方缺乏換位思考、疏導不滿渠道不足、沖突雙方缺乏自我約束,而核心的紛爭主要在于噪音和場地。
(二)廣場舞沖突暴力分析
廣場舞沖突的暴力性較低,沖突雙方的目標較為清晰,沖突的問題更多是現實問題,而且沖突各方的功能相互依賴程度較高,緩解和解決沖突的制度化手段較多,沖突可以在合理的途徑下解決。
(三)廣場舞沖突持續分析
廣場舞沖突的持續,一般不會受到目標擴展性、共識度、領袖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沖突持續在可控范圍內。
(四)廣場舞沖突功能分析
廣場舞沖突,一方面能使廣場舞參與者與周圍民眾雙方內部暫時變得團結高效,但如果停擺延續時間過久,也可能使對立雙方內部矛盾激化。
而對于社區整體,低烈度的沖突雖然造成了一定時限內的損失,但能夠使得社區的機制不斷完善,各方協作得到加深,應對沖突和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適應性和受挫能力得到加強。
三、結論
本文認為科塞功能沖突理論對于分析廣場舞沖突現象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在此理論下,對廣場舞沖突現象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結論:
廣場舞沖突由于雙方缺乏換位思考、疏導不滿渠道不足、沖突雙方缺乏自我約束所導致,而核心的紛爭主要在于噪音和場地,其暴力性較低,沖突雙方的目標較為清晰,而且沖突各方的功能相互依賴程度較高,緩解和解決沖突的制度化手段較多,沖突可以在合理的途徑下解決,沖突的持續的時間大多并不是特別長,畢竟和解、互相理解要比付出巨大代價實現沖突目標來的實際。廣場舞沖突對個體還是整體而言,總體呈現積極的影響,使得社區的機制不斷完善,各方協作得到加深,應對沖突和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適應性和受挫能力得到加強,最終將使得社區管理和社區休閑體育活動發展一步步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 張建華,楊鐵黎.試析體育社會現象之性質—社會學的視角[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4):436-438.
[2] 吳剛.論體育越軌行為的成因[J].新疆: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版.2008(1):201.
[3] 王彥斌.科塞與達倫多夫的沖突論社會學思想比較研究[J].云南:思想戰線.1996(2):1-7.
[4] 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第六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