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3-000-02
摘 要 本文根據現階段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現狀,分析了造成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方法與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質健康水平 因素 對策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現狀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自1985年以來由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共同組織的6次全國多民族大規模的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涉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7個民族,995所學校。檢測項目包括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健康狀況等多方面的多項指標。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19-22歲年齡組除坐位體前屈指標以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通過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結合浙江省各高校體質健康研究的相關資料,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出現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增強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建議與對策。
二、造成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大學生自身對體育課不重視,體育鍛煉意識薄弱
大學生不重視體育課,主要是沒有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其自身發展的的益處,沒有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其實養成常年體育鍛煉的習慣不光能改善體質,還能磨練人的意志品質,引導人們規律健康的生活,對自己將來就業也有很大的幫助。
大學生應該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群體,但由于很多大學生只在一周一次的體育課時進行少量的體育鍛煉,課余時間很少甚至從不主動的進行體育鍛煉,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在每年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大部分的學生引體向上完成不了5個,一個也完成不了的學生也不少見,還有很多學生跑不完800/1500米,跑下來后頭暈嘔吐的現象比比皆是。
(二)大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慣
作息時間無規律,沉迷于網絡。隨著校園互聯網的普及,在校學生幾乎一人一臺電腦,再加上手機功能的不斷完善與提高,很多學生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經常在晚上看電影,打游戲,一直到深夜。長此以往引起惡性循環,健康就得不到保障。
日常飲食欠科學。由于很多大學生晚上睡的晚,早上起的遲,來不及吃早飯就去上課,在課間餓的時候隨便拿些餅干等垃圾零食充饑。大學生普遍對學校食堂的飯菜不滿意,常年在學校周邊路邊攤大排檔吃毫無營養的垃圾食品,有的男生抽煙、酗酒、暴飲暴食,有的女生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念,一味的以瘦為美,過分節食甚至盲目服用減肥藥來減肥,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勢必影響到身體健康,影響到體質健康水平。
(三)學校體育設施不夠完善
由于近年來土地的稀缺性以及高校大量擴招,學生人數飛速增長。但是高校的體育運動場所和器材卻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根據普通高校體育場館設施配備標準,有很多高校都是達不到要求的。很多學生有心鍛煉,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場地器材,造成學生想要鍛煉,往往只有在田徑場跑圈這種枯燥無味的鍛煉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有的高校場館設施過于偏重為競技運動服務,對體育場館實行高額收費讓普通學生難以承受,最后這些場館往往使用率極低,往往只是成為了學校的一個標志建筑而已,沒有發揮他應有的作用。這樣進一步把想參與體育運動的學生趕到條件相對較差的室外場地,造成原本就不足的運動場地更加緊張,進一步限制了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的人數和興趣。
(四)缺乏專業的指導和科學的鍛煉方法
目前我國大學生得到的體育指導基本只有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接受體育老師的指導,而高校普遍一周只有一次體育課,一個班往往有40名左右的學生,可想而知每一名學生得到指導的時間屈指可數。高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和各種體育俱樂部基本都由學生自己組織,管理松散,缺乏專業的體育知識,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的狀態。很多學生采用錯誤的鍛煉方法經行體育鍛煉或在準備活動不充分的情況下就進行體育鍛煉容易引起拉傷、扭傷等事故的發生,受傷后影就響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接受程度。
三、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措施與對策
(一)加強體育課程建設,培養學生體育意識
大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不僅對學生個人而言意義重大,也深刻的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國家競爭力。這就要求高校體育課的開展應該更新課程觀念,打破單一、狹窄、封閉的傳統體育課程結構和評價辦法,充分開發利用學校現有的體育資源,將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運動訓練隊的建設與管理全部納入到學校體育工作之中。
轉變學生的觀念,提高他們對終身體育的認識。除了向學生宣教體育鍛煉以及終身體育的重要性外,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以及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并掌握幾種體育運動的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習慣,最終實現終身體育的目的,是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科學飲食,養成好的飲食習慣。學校可以經常組織開展大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活動,普及良好飲食內容的知識,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懂得以健康為美的意識。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以教師的講座,學生組織舞臺表演、美術競賽等形式進行。當然除了這個宣傳類的,還可以組織輔導員、班主任進行強制性的執行,學校制定規章制度,不定時進行抽查。
(三)學校不斷完善基礎體育設施,完善體育設施管理制度
體育設施是在校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最根本的保障。當下很多高校體育設施不夠,這需要引起學校領導的重視,對于這一需求校領導應該重視起來,并給予一定的扶持。首先是增加資金的投入,對可利用的場地和設施適當進行改造,對于舊器材進行創新改造再利用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此外體育設施還需合理的管理,健全借還器材的管理制度,以此來鼓勵學生借器材進行體育鍛煉。讓同一時間段內可以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
(四)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普及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體育教師是向學生傳播體育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必不可缺的角色,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實施者,是學校體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作為一名體育教師,讓學生掌握良好鍛煉身體的方法,獲取較多的體育知識技能是最重要的任務。廣大的體育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各種社團、體育俱樂部的管理與運作,盡力向學生普及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的方法盡量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同時還應該向學生介紹一定的體育運動損傷的急救技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對運動損傷的恐懼。廣大體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積極了解互聯網+體育電商產業,利用當代大學生喜愛網絡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的與時俱進。
四、結論與建議
經過本文的分析認為,近年來大學生身體素質呈現持續緩慢下降的主要原因有:體育鍛煉意識薄弱;不良的生活習慣,膳食結構不合理;學校體育設施不夠完善;缺乏體育知識與專業指導等因素。建議,強化“生命在于運動”健康生活理念,培養和監督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大對體育場所和設施的投入與管理,增強體育教師的師資力量,提高體育教師和體育工作者的待遇和地位,激勵體育教師積極的參與到學生體育鍛煉中去。運用好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的各種體育推廣平臺,讓學生從新的角度去審視體育運動的魅力,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2010 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OL].國家教育部教體藝[2011]4號.
[2] 楊玉偉.大學生國家體制健康標準測試結果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2009,21(3).
[3] 孫飆,戴劍松,王正倫.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活方式、體力活動與體質概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