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31.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3-000-01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河南師范大學、新鄉學院、河南科技學院體育院系健美操專業大學生運動損傷的部位、類型、原因、程度等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了預防措施。
關鍵詞 新鄉市 高校學生 健美操 運動損傷
如今時代的健美操運動發展迅速,并受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在新鄉市高校的體育院系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健美操為專修課.運動損傷會伴隨技能的提高不斷出現。一旦發生損傷,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訓練、生活、比賽及身心健康。因此,進行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和對策研究,對進一步提高教學與訓練的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河南師范大學、新鄉學院、河南科技學院的體育院系健美操專項大學生為研究調查對象。所選取的健美操專項學生均為在校本科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廣泛查閱健美操訓練、運動損傷及預防等方面的書籍和文獻資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向該校的研究對象發放共計210份問卷,回收206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問卷198份(男生82人,女生116人),問卷有效率94.3%。
3.數理統計法
采用數理統計法對回收的問卷資料歸納和整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新鄉市高校健美操專修學生運動損傷的現狀分析
1.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本次調查的198名健美操專選生中,發生過運動損傷的有143人,占整體調查對象的約72.2%,男女生的損傷發生率分別為76.8%、69%。由此可見,健美操專修學生運動損傷的發生是比較普遍的,男生損傷率稍高于女生。
2.運動損傷的程度及性質
急性損傷是指直接或間接力量一次作用而致傷,病程一般較短,慢性損傷則病程較長,輕度傷是受傷后仍能進行體育活動或訓練,中度傷短時間內不能從事活動,重度傷受傷后完全不能從事體育活動或訓練。此外,輕度的急性損傷是人數最多,為95人,說明此類損傷較為普遍。據學者調查顯示,傷后絕大多數同學只能減量或部分的參加體育活動,并且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傷病,所以應該重視運動損傷的預防。
3.運動損傷發生的部位及類型
由得出的數據可以看出,此次研究的198名學生所發生的運動損傷中,損傷的部位主要在下肢和部分上肢,且分布比較分散。發生損傷最高的部位是膝部,其次是大腿,第三是踝足,這三部分損傷發生率達到總比率的58%。另外,小腿和腰部損傷的比率也較高。這也反映出了健美操運動損傷在人體各部位分布的特點。
在損傷的類型中,挫傷、肌肉韌帶拉傷、關節損傷和骨膜炎是新鄉高校健美操專修學生主要的損傷類型,分別達到29%、26.1%、22.7%、11.9%。通過分析問卷數據可知,肌肉韌帶拉傷主要發生在大腿、腰部和膝部。由于做壓腿、劈叉等動作,大腿后群肌就很容易拉傷;準備活動不充分、肌肉彈性差、肌肉猛力收縮等原因則容易造成腰部和膝關節的拉傷。
(二)運動損傷致因分析
1.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主要表現在技術動作不規范,正確規范的身體姿態、技術動作和發力部位及順序是預防運動損傷的基本。
2.體能因素
體能因素主要表現在訓練前伴有運動性疲勞和身體素質差。健美操訓練時,疲勞沒有消除而過度訓練,就會引起運動損傷的發生。比賽時要求運動員在較短的比賽時間里準確完成各種編排動作,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很高。在練習和訓練中,如果學生身體素質差,就易產生疲勞,對自信和積極性也會產生影響,這就容易發生運動損傷。
3.心理因素
對于簡單的健美操動作,學生感覺簡單,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松懈,沒有注意到難點的細節往往會造成運動損傷。因此,應該將技術訓練和心理訓練相結合。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運動損傷多發生在技術訓練和素質訓練的過程中, 尤其技術訓練期是損傷頻發的階段。損傷的類型主要有肌肉韌帶拉傷、關節損傷和骨膜炎,易發的部位主要在膝部、踝足、大小腿和腰部。
2.造成高校健美操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有技術因素、身體機能因素、心理因素、組織安排因素和環境因素,其中又以準備活動不充分、身體素質差、局部負荷過重、技術動作不規范和場地為主要致因,這幾方面占到了受傷人次的73%。
(二)建議
1.強調動作技術的規范性,研究動作技術的特點和規律,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手段。
2.將全面身體素質訓練和專項訓練相結合,提高體能儲備。強化易傷部位及薄弱環節的實效性訓練。在做有難度的動作時,要有針對性的練習局部部位。
3.經常對學生進行心里輔導,培養學生自信和頑強精神。注意調節學生的情緒,練習時要集中精神、反應靈敏。
參考文獻:
[1] 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徐獻英.關于健美操運動損傷的成因與預防[J].遼寧體育科技.2004,26(6):42-43.
[3] 盧月強,李慧.高校體育專業健美操專選生運動損傷致因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9,17(9):17-18.
[4]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