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門檻極高的智能投顧,在中國竟然變成了“爛大街”的“淘寶爆款”,至少有20家機構宣布向該領域發展,或者表示有意向此轉型,其中P2P平臺更成為最積極的轉變者。中國的機器人投顧這陣“瘋”,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機器人投顧被“玩壞”
南美的一只蝴蝶揮動翅膀,就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場龍卷風。
發源于美國的智能投顧已經引起中國的一陣“颶風”:去年以來,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加大智能投顧的發展力度,使智能投顧成為當下互聯網金融界最“時髦”的流行語。然而,魚龍混雜的機構、真假難辨的人工智能,在普惠金融的旗幟下,投資界的“阿爾法狗”被玩壞了。
對于國內智能投資這陣“瘋”,很多業務人士并不看好,認為這是產品銷售的一個噱頭。
盈燦集團副總裁盈燦咨詢常務總經理馬駿指出,中國人擅長炒概念,什么東西熱就一窩蜂去炒。當下的智能投顧熱很大程度是概念的炒作。現在做智能投顧最積極的,要么就是P2P,要么就是積累了較大流量的互聯網公司,尤其是P2P的名字不太好,換件馬甲就叫“智能投顧”。
最典型是某家P2P轉型的“智能投顧”,其投資組合實際上主要是P2P,外加少部分的其他理財產品。另外還有一些智能平臺,產品投資組合讓人看不懂,比如投資期限過短,絕大部分是固定收益產品,輔以少部分高風險投資,難以達到資產配置的目標。
馬駿認為,美國的智能投顧,主要是分散投資、組合投資,其可選擇標的很多,全世界范圍內有很多不同種類的ETF可以去投。這些智能投顧平臺是通過分析不同資產之間的相關性,再根據客戶的風險收益特征,幫助客戶找到相應的投資組合。反觀國內,很多“智能投顧”,其實是披著“智能投顧”的外衣去銷售產品。以P2P為例,純粹賣P2P產品不好賣,包裝成“智能投顧”,放在投資組合里面,用于炒概念,但本質上還是P2P。
人人理財創始人占冰強從實踐的角度指出,目前市場上的智能投顧是“偽命題”。
他認為,目前市場上的智能投顧,大多數都是P2P或者公募等,即某一特定類資產下的智能投顧,部分平臺做了跨資產類別的配置,但基本上都有資金池的嫌疑,容易跟非法集資掛上鉤,使得智能投顧并沒有發揮配置降低系統性風險的作用。在美國,標準化金融產品對資產的覆蓋率可達到90%以上,這是中國沒有達到的。因而中國無法像美國一樣,催生了Betterment、Motif等平臺。另外,分業經營和法律監管方面也有諸多限制,使得中國當下并沒有發展智能投顧的“土壤”。
馬駿指出,目前來看,基金公司和互聯網公司所做出來的智能投顧更加接近美國的智能投顧,但是還有難題。基金公司做的智能投顧,主要是有選擇性地挑選自己旗下的產品,可能并不能真正達到好的覆蓋面,智能投顧選擇的標準應該是中立客觀。至于互聯網平臺是第三方,比較客觀,可以配置不同的公司不同類型的產品,但是平臺有沒有金融能力和基因,去實現智能投資,也是個問題。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美國智能投顧業績遭質疑
很多人最早知道智能投顧,是因為美國的Wealthfront和Betterment等知名平臺。然而,近年,這些平臺業績因為跑不贏SP(標準普爾指數)而受到質疑,在部分投資人眼中已經跌落神壇。是不是人們對智能投顧期望太高了?智能投顧又是怎么一回事兒?
從業績上看, 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在過去一年內均跑輸了大盤。有人統計了自2014年8月后的15個月里這兩個平臺的業績情況后發現,這兩個智能平臺所推薦的組合收益,均大幅低于標普。在這段時間內,SP收益超過10%,但Betterment推薦的組合收益只有2%,Wealthfront推薦的組合收益是5.4%。
馬駿指出,智能投顧是將以前人工投資顧問的形式、人的思考過程抽出來,智能化互聯網化。因而智能投顧好不好,還要看人的能力有多強。智能投顧核心是基于一套好的人工投資理論和模式,其優勢是不夾雜人類的感情,而且可以速度更快,運算量更大,做出的決策更加細致。這就好比阿爾法狗(alphago)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很大的專家團隊,在“機器人投顧”后面,是投資專家、數學專家、人工智能專家、互聯網專家團隊在發揮作用。
以Wealthfront為例 ,其資產組合是基于美國經學家Markowitz 在1952年提出的投資組合理論,在此基礎上,Wealthfront增加了一些假設,再套用公式,并根據客戶的風險評分,最終得出每個客戶相應的資產配置組合。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值從0.5到10,0.5為一個間隔,Wealthfront平臺一共可以給客戶推出21種可能性,對應21種配置方案。不難看出,這整套流程,實際上與傳統的客戶經理給投資人推薦投資方案是類似的。
既然智能投顧是基于人創造出來的投資理論,就無法保證智能投顧一定是最好的,或者不會發生虧損。這就能理解,為什么在某些時間段,智能投顧的投資業績會不盡如人意。
一位Wealthf r ont投資人例舉了Wealthfront為其量身定制的投資組合,這個投資組合在2014年僅取得1.3%的收益。低收益源于這個投資組合重配了新興市場,另外還加入了部分資源類產品,兩者相加比例超過50%,而這些投資品種在2014年的價格都是下跌的,從而拖累了整個組合的業績。
有資深投資人指出,Wealthfront的投資組合除了標準普爾指數,還有其他類別資產。在所有的投資標的中,有時候標準普爾表現最好,有時候是其他資產表現最好,這使它反而很難在某一年當中成為表現最好的一個組合。
ARTIFIICIAL IINTELLIGENCE
尋找中機國器投人資投界顧的被““阿玩爾壞法”狗”?
《CM華夏理財》了解到,螞蟻聚寶很快會推出相關的智能投顧產品,幾家公募基金公司也表示在智能投顧方面“有涉及”,而一些專為股權做智能選股的平臺也在快速發展。地球人已經阻止不了智能投顧在中國生根發芽。
對智能投顧的質疑,并不妨礙投資人的“嘗鮮”。一位正在使用智能理財平臺的投資人的體會是,銀行的客戶經理雖然熱情,但是理財產品種類很少,收益也低,沒什么吸引力,智能平臺則可以提供更多產品,收益也有所提升。
作為一種新型的線上理財方式,智能投顧平臺確實吸引了一些年輕投資人,以較低的費用進行更有效率的“懶人理財”。但實際上,即使在美國,任何形式的智能投顧平臺,都還處于試水階段。即使對于Wealthfront等這樣成立較早的老平臺而言,也沒有經歷牛熊歷練,是否能做好長期的資產配置,還有待檢驗。
野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機器人投顧將會讓資產管理業務加速向被動策略傾斜,擠壓主動型核心產品和基金經理的生存空間,但目前來看機器人投顧企業仍然面臨讓AI技術商業化的關鍵障礙。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智能投顧本身是一個高門檻行業,其對數學人才、計算機編程人才、金融資產配置人才具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在美國,由于人工智能人才的稀缺,在硅谷做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博士生,一畢業就能拿到200到300萬美元的年收入。每一年,谷歌、Facebook和微軟等科技巨頭,都用“不合理”的價錢去尋找這方面的技術員。2014年初,谷歌花了4億英鎊購買DeepMind,這一交易直接為谷歌帶來了14位全球頂級的人工智能科學家。反觀國內“智能投顧”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智能投顧平臺背后的團隊到底是誰,就值得深究。
那么,中國的智能投顧大戰誰將勝出?發展智能投顧,金融基因和互聯網基因,缺一不可。
馬駿認為,智能平臺能否可持續發展,并最終經得起時間考驗,一要看平臺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篩選投資標的的能力,以及將這種能力智能化。傳統的金融機構有篩選投資標的的能力,但在智能化和互聯網化上會遇到困難;互聯網平臺有智能化的能力,卻缺少金融的基因。目前看下來,有一定的金融能力,也有互聯網化能力的大平臺,最有可能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