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財富思想精髓在財富累積和財富保持領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為我們中國的企業家重拾傳統,繼承悠久的歷史文化又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很多領域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和我們善于學習及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精華的能力密不可分。在這過程中,我們往往注重差異性及本土化改造,這已成為中國企業家處事的一種慣例,可以自然地把這種思考方式沿用到家族財富管理與家族辦公室的籌建、設置、營運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然而,最近中歐首善財富管理研究中心發現,在家族財富管理領域,一些特殊的現象不能延用原來的思維與做法。
我們認為:家族財富管理不存在東西方差異,只存在家族之間、家族個體成員的差異,這些差異從本質上講,都是圍繞家族財富管理的基本出發點,而其理念和追求目標,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相似的。
在西方,主要是歐美地區,學術與獨立咨詢機構研究家族財富管理時間并不長,僅10年左右,而提供家族財富管理服務的機構卻存在較久,有逾百年歷史的家族制純私人銀行,也有家族辦公室為“伙伴”家族提供共享型服務。他們對于家族財富管理慢慢形成有體系的認知與共識性的做法。創富、守富、傳富與基業常青是西方家族的一個共識性的體系,簡單定義即財富管理,這逐漸形成一種通用溝通語言。近兩三年也被中國家族與金融機構所引用,但存在斷章取義的做法。
其實,西方所謂的財富管理, 東方簡稱“理財”,這一詞源于《易經·系辭》“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此處理財可釋義為管理財政。辭源的解釋指出,理財先為管理財務,后指管理財政。古人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因而理財包括理國、家之財兩部分。
春秋以來,古人財富管理思想不斷豐富,創富、守富與傳富的傳統也早已經形成,戰國時期的白圭,秉行“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準則,被譽為“商祖”。戰國末年呂不韋,也是著名商人,他將“奇貨可居”的金融理論應用到了極致。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設立范氏義莊,救濟窮人, 開啟了古代慈善的新模式。義莊規矩詳盡,接近現代的管理方式。范仲淹去世后,范氏子孫投入大量錢財和精力去維護完善義莊的運作,弘揚其聲譽,使范氏義莊成為中國慈善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民間組織。
同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崇尚“禁止生活中不必要開支和浪費”的財富管理之道,控制消費,開源節流,強制“儲蓄”,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理財觀念,在資金配置上追求低風險、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
清代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伍秉鑒,是《華爾街日報》評選出的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廣州作為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下唯一保留的通商口岸,十三行壟斷了清朝的海上對外貿易特權。依靠過硬的產品、豐富的人脈及與英美外資公司的密切關系,伍秉鑒累積了巨額財富,其投資理念及經商范圍也日趨全球化。作為清代商業上“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他不僅在美國投資鐵路,還涉足了證券、保險等領域,使怡和行發展為大型的跨國財團。
改革后中國個人財富爆炸性增長,同時也對理財產生了迷惑,折射出人們對未來財富形態和載體變遷的疑慮,思索除了房產和存款外的財富投資機會。而古人的財富思想精髓在財富累積和財富保持領域都為眾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