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指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事求是與勇于質疑的學習態度,以課堂主體的身份參與課堂活動,通過具體問題的指導,在具體的情境之下獲取數學知識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十分靈活,能夠充分發揮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主觀能動性,切實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本文以此為基礎,對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展開探究性教學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性;整合教材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科對小學生的思維能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要想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就必須要展開探究性學習活動,實現“教學做”的有機統一,以學生的學代替教師的教,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發展。下面,筆者從重新整合數學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認真做好課后總結四個方面,討論如何促進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一、重新整合數學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較普遍的數學知識,雖然它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之一,但是它不可成為教師展開探究性教學活動的唯一依據。這主要是因為小學數學教材的更新周期較長,無法及時適應小學生的變化。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要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因此,教師既要以數學教材為依據,但又不能受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據小學生的認識水平,靈活處理數學教材,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開發與利用數學教材。自新課改以來,國家為小學提供了較大的自主權,學校與教師可以根據本地、本校、師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出特色化的課程,旨在加深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識。因此,教師必須要重新整合數學教材,在幫助小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還能夠使其更深入的了解數學學科的重要性,掌握更為豐富的數學知識。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重新整合數學教材,還可以幫助小學生發現值得探究與學習的數學材料。
二、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元素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多依賴于他們的感性認識,只有認為這個事物是生動的、有趣的、實用的,才會主動學習探究。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總是單調的傳授數學知識,學生的主要學習任務便是課上不停地記筆記、課下不聽地背公式、概念等。這種數學教學活動導致很多小學生認為數學學科十分生澀、難懂,而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與抽象性也為他們的記憶增加了難度,使得他們越來越不喜歡學數學。因此,教師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元素,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為了解決生活問題主動研究數學知識。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結繩計數”的典故,數學知識都是從人們的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如果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數學元素,讓小學生司空見慣的事物重新散發出光彩,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便可促使他們主動學習與研究。
三、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最核心的內容便是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多方感官,使他們能夠在實踐中探索學習數學的規律,做到“知行統一”,強調手腦并用。因此,教師要突破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限制,使數學課堂變成學生探索與創新的場地。然而,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低下,生活經驗不夠豐富等,導致他們在探究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很可能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喪失探究自信。古語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可以將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性研究學習活動,使學生們能夠在同伴的幫助下,探索大千世界中所蘊含的數學原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個性。很多人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注重的是團隊合作,無法發揮小學生的個人思維能力。這種觀點對小組合作學習有一種誤解,因為小組合作強調的是每個小學生都能夠在小組中進行獨立的思考,發表獨立的見解,將其整合為小組研究成果,強調的是求同存異。
四、做好課后總結
很多教師總是忽略課后總結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課后總結不僅沒有用處,還會浪費教學時間。造成這種錯誤觀點的主要原因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教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大量灌輸數學知識,總是恨不得在有限的45分鐘的數學課堂內,將所有的知識都告訴給學生,甚至還會擠占小學生的課后時間。殊不知,這種忽視總結的教學活動無法及時發現教學問題,使得問題越積越多,最終出現“難教、難學”的局面。探究性學習活動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可借鑒的經驗較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做好課后總結工作,以免出現問題而不自知,使得探究性數學課堂的效率還不如傳統數學課堂的效率高,浪費了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在總結工作中,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小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對哪些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探究性教學活動是否能夠幫助教師突破重難點、小學生是否能夠通過探究性學習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等,然后,教師便可根據總結反饋,設計出下一輪更加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教好數學,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促進探究性教學活動的健康發展。教師要重新整合數學教材,根據小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合理的、科學的、真實的、生動的數學教學計劃;教師要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讓小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提高小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真做好課后小結,及時解決小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創設探究情境、展開綜合實踐活動、采用激趣法等,促進小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海群.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初探[J].長三角(教育),2012(1).
[2]馮玉鳳.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與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