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更是學生成才的關鍵所在。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培養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師的共同目標。本文通過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探究實施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很多小學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忽視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導致學生筆試成績很好,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很差,偏離了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發展方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枯燥單調,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育。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學生扮演的基本是聽眾的角色,師生間互動少,學生的參與度低,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學生不注意聽講,教學效率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和進行后續教育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實現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很有必要,具體策略如下。
二、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創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規定,小學語文教學應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方面獲得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應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根據新課程標準,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指導并調控著教學行為。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的“學”為主體,依據學生特點和學習規律進行教學。新課改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中的變化。教師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教師應不斷創新語文教學理念,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二)豐富教學方法
1. 有效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合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導入環節,能使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有效的導入環節能在課程伊始成功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思路一直跟著教師走,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營造活潑的教學氛圍,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常見的導入方法有直接導入法、溫故知新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對于小學語文中比較簡單的且與已學知識聯系不大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開門見山,直接導入。這樣的導入方式使學生在課程開始時,對本課要學的知識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直觀的導入方式,避免了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特別適用于簡單知識點的導入。對于和已學知識點聯系緊密的知識點,教師可采用溫故知新導入法。這種導入方法不僅能自然導入新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采用溫故知新導入法,要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和切入點,避免生搬硬套。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除了以上兩種導入方法,教師還可以采用游戲導入法。游戲導入法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寓教于樂。
2. 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設計恰當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首先要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保證學生主體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提供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建立教學支架,幫助學生完善其知識結構。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創設問題情境、創設生活情境、創設故事情境等。例如:對于抽象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避免了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易產生的抵觸心理,拉進了學生和新知識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教學效率。
3. 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即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不應僅僅局限于整個教學活動之后,而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課前預習、課上提問以及課后練習均是進行教學評價的有效時機。良好的課堂評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并掌握課堂知識。教學評價不應只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察,更應該成為學生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科學的評價機制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素質。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原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師根據學生成績水平、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各小組實力相當,在競賽時能做到勢均力敵,保證了教育的公正公平。教師分配好要探究的問題后,引導學生自由討論,有助于營造活潑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密切觀察,對于學生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爭執不下的疑難問題,教師應及時指導,抓住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理,幫助學生快速吸收、內化知識。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創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能有效解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幫助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小學語文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金旭英.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金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