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要論述了初中古詩教學方法,旨在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古詩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古詩;教學法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古典詩歌對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奮發有為有重要意義。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作為語文教師有必要對故事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初中語文教學常用古詩教學方法如下:
一、了解詩人
我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也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詩人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創作時的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使學生對詩歌及詩人有一個初步感知,為理解詩歌作好鋪墊。了解詩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介紹詩人的詩風。如先引導學生復習小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有了感性體驗后接著板書“李白.豪邁奔放”,再教學《望天門山》。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認識過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詩人、詩歌的感知不斷深化。
2.介紹詩人的評價。如講孟浩然,可以從其他詩人或詩論入手來介紹:孟浩然是唐朝第一個大量寫山水的詩人,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他的詩,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贊揚。大詩人李白在《贈孟浩然》這首詩中,不同尋常地寫到:“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還發出“高山安可仰”的長嘆。杜甫也稱贊他“清詩句句盡堪傳”。想一想,能得到李、杜二位高度贊揚的詩人,可見其詩歌是多么的不同凡響。
3.介紹詩人的創作背景。如教學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紹時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時代,當時唐朝已呈衰落跡象,風雨飄搖,然而當朝的達官貴人卻不顧國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有家不歸,有案不辦。杜牧是一個有正義感和遠見的詩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這個場面后,感到非常悲憤:那些向歌女點歌的達官貴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國之痛呢?奢華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讀詩題
詩題往往點出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寫作對象和場景。解讀詩題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從多個角度了解詩歌。舉例如下:
1.《泊秦淮》:詩人杜牧什么時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當時環境怎樣?(夜色迷茫,“籠”)詩人的情緒是怎樣的,歡快還是憂愁?為什么?
2.《春望》:詩人杜甫在什么季節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華還是荒蕪?為什么?(詩人在春天眺望長安城,而當時長安城被安史之亂的叛軍占領,一片荒蕪景象,這就是戰亂中的唐朝首都)。
三、創設情境
詩歌美,常常表現在詩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觀的生命情調和客觀的自然景色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無我之境。由于古詩產生的年代久遠,所反映的思維、情感以及社會、民俗、人文、地理與學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配合,引導學生根據詞語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蘊其中的濃郁的詩情,獲得強烈的審美體驗,真正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效果。通過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創設情境,喚起讀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王灣我家住河南洛陽城,本月我乘船來到這風景如畫、景色秀麗的江南。于是,將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邊,欣賞起這里的風光。遠方旅客過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經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許我就走在這逶迤的山路上,為前途而奔波。再看長江,江水浩淼,那遙遠的行船好像飄到了碧綠的江水前邊,就要駛入天際。……我來到江南,正是冬未臘月,就在江邊度過了一個冬夜。獨在異鄉為異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還沒有散盡就看到一輪桔紅色的太陽沖破黑暗,從東邊海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這里不光太陽來得早,好象春天也來得早,寒冷的舊年還沒過去春意就來到了長江邊上。唉!江南雖好,卻不是我的家鄉。想念家鄉,想念親人,該寫一封家信了。家信寫好了,該怎么寄呢?古人傳說鴻雁能夠傳遞書信,那就托歸雁捎信到洛陽去吧!
2.音樂烘托法
如《題破山寺后禪院》寫寺院的閑雅幽靜和詩人的忘情脫俗,淡泊寧靜,意境幽深寂靜,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這樣,可在朗讀中配以幽雅、空靈的《空山鳥語》古箏曲,讓音樂走進古詩,用音樂來詮釋古詩,烘托氣氛,讓學生在彌漫著鐘磬之聲的賞心悅耳的古曲中展開聯想,引入意境,“因為音樂和詩詞是同一棵樹上的兩片翠綠的葉子”。
3.繪畫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樂烘托法外,還可利用古代山水畫、課文的插圖或教師繪制的簡筆畫創設情境,演繹古詩。如制作《觀滄海》多媒體投影圖畫,在圖畫中,茫茫大海遼闊無邊、洶涌澎湃,配以登山遠眺,雄心勃勃的詩人,強烈的海風吹拂著他的戰袍和須發,使人身臨其境,領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懷和統一中原的宏偉抱負。
四、角色表演
通過角色表演,學生會漸漸進入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進而引起情感共鳴。在表演時,可進行適當的分工,有導演、有主要演員和群眾演員,有模擬場景,通過揣摩詩人當時的表情、動作、心理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如教學《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讓兩位男生戴上紙糊官帽,分別扮演王勃與杜少府,并在黑板寫上提示板書:[地點]京城長安[環境]古箏曲響,柳色青青,煙霧彌漫。[事件]送別友人[對話]王、杜二人。[動作]勸酒-握手-勸慰----叮嚀-告別。
然后讓學生根據以上信息,自由創作,最后由學生評議。通過表演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外在的學習樂趣,又引發了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內在樂趣,使每一個學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獲,有所發展,達到樂學和善學。這是一種強烈的發自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和激情。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古詩詞教學除以上教學方法外,還有很多方法需要我們去學習和創新,只有了解了更多的教學方法,才能在古詩詞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的提高古詩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