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二十一世紀激烈的競爭,教師肩負著歷史的責任。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的建設人才。通過《新課標》的學習,認識到過去的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實踐少,“導致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偏低”,這樣下去,學生將來是不能參與激烈競爭,挑起建設祖國重擔的。《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閱讀、寫作強調學生自己讀和寫”。“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少做題,多讀書”。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生活、學習中,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出力。明確了語文實踐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備課和教學中,力求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一、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我國教育史上古今皆有
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他曾經帶領一眾弟子周游列國,在周游的途中對所碰到的事情及時與弟子們進行探討,讓弟子們自由發表意見,再深入分析,探討解決方法,獲取知識經驗。現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觀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主張: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學校,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即教育的場所。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對于文字淺,圖文對應的課文,要求學生圖文對照,自學課文。先抽生讀,其余學生聽并看圖,使學生對圖畫內容有先入為主的鮮明印象;再讓學生圖文結合自讀,而且給一定時間讀,目的是通過閱讀實踐,理解課文內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讀,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內容。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我就采用了此種教法,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不僅培養了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利用圖畫來理解課文內容。
二、對于人物語言、動作多的課文,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課文內容
例:《淺水洼里的小魚》,講了許多小魚被困在海邊淺水洼里,太陽一曬,淺水洼被曬干,魚就會干死。小男孩彎腰,撿魚,扔回大海的行動,表現了他珍惜生命,愛護動物。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接著讓每個學生邊讀邊用動作表演,使其獨立理解課文內容;再接著分小組,一人讀書,其余根據課文內容表演動作,根據課文語句意思,互相糾正動作;最后,推出代表上臺表演,全班評價是否正確表演出了課文內容。于是讓學生思考小男孩語言、行動表現了他什么?這樣教學,教師講得少,學生實踐多,興趣高,人人參與都有所得,不僅培養了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
利用簡介和圖畫,讓學生自學古詩,初步了解大意,從而體會思想感情。在教《回鄉偶書》、《贈汪倫》采用了此教法,學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詩意,培養了閱讀能力,而且培養了語文實踐能力。 其次,在理解課文后,開展一些拓展實踐,如:畫一畫、說一說(遷移),編一編、演一演等。 識字方面,在學生已有知識上,通過自學,小組討論音形義,推代表“奪紅旗”,使學生自主識字。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是工具就必須會用,如何使用“語文”這種工具呢?具體表現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培養這些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語文實踐活動。根據語文實踐活動學習的計劃性、內容的知識性、活動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樣性四大特點,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1.結合課程安排,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新課標版的小學語文課程,每一冊都安排有很多的說話與寫話訓練,除此之外,還安排了一個綜合性學習——這是以往的教材所沒有的。綜合性學習是根據各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所安排的一次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要善于把握和組織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小學語文第九冊就安排了一個有關漢字的綜合性學習。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我是這樣設計的:1布置預習,熟讀課文內容。2分組搜集資料,可以通過詢問、查找書籍、上網等途徑去完成。我把學生分成四組:A、字謎組——根據漢字的構字特點尋找字謎或自編字謎。B、漢字起源組——搜集有關漢字的起源、漢字的演變和漢字書法的特點及代表作品。C、諧音組——搜集有關諧音的歇后語、故事、笑話等資料。D、錯別字組——搜集自己、他人或廣告招牌出現的錯別字和有關錯別字的故事。3整理資料——把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編輯整理、歸類,寫上標題。4展示——把整理好的資料張貼上墻,讓全班同學觀賞、閱讀,小組成員可在旁作介紹說明。5交流討論。教師組織學生談談自己是怎么搜集資料的,在搜集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有什么趣事,小組成員之間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務,通過這次活動有什么收獲等等。如此的語文實踐活動雖頗費工夫,但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動口、動手、動腦,他們對漢字的理解更深了,同學之間更能感受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語文學習也是可以這樣生動有趣。
2.充分挖掘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育資源如同一泓清泉,源源不斷,開放、豐富而有活力。從宏觀上說,學習語文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即“生活即語文”。社會生活中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才都可以請進課堂作為活生生的教材,農村、廠礦、軍營、大自然都可以成為生動的課堂和語文教科書。教學中,我充分挖掘語文教育資源,結合班隊活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具體內容有:1邀請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到學校開辦講座,談自己成功的歷程,激勵學生奮發向上。2舉辦各種競賽,如書法比賽、作文比賽、古詩比賽等。3開展一系列學習活動,如“讀書匯報會”“祖國名勝知多少”“新世紀,我能行”“我與奧運同行”等。4組織社會調查,如“母親河的變化”“家鄉名木古樹訪查”“家鄉的過去與現在”等。
總之,通過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積累了語文信息,豐富了感知,使語文教學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