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小學化是目前學前教育領域的一種非常普遍現象,就是學前教育小學化。伴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教育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很多小學的實際入學年齡的提前,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但是,學前兒童過早的接觸小學教育是否真的會促進其身心發展呢?這也是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學前教育;小學化;影響分析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現象成為了一種趨勢。所謂的學前教育小學化,主要指的是學前教育機構和表部門(主要是一些幼兒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學前適齡兒童的相關教學要求設定為對一般小學生的要求,從而起到快速的促進孩子身心發展與認知水平進步的目的。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教育可能完全違背了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也背離了學前教育的規律和宗旨。因此針對這一現象的研究就具備了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了。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的表現
學前教育小學化就是讓學前兒童盡早的接觸小學教育,在所學習的知識、習慣的養成方面都要遵循小學教育的標準去執行,其具體的表現可以歸結為如下幾點:
1.小學化的行為規范。小學化的學生行為規范,就是要求學前兒童像小學生一樣的一樣遵守相關的幾率,少動、少玩,認真學習。在實際情況中,不少的幼兒園將小學對學生的行為規范完全的搬到了學前教育中來。這些要求用來規范小學生的行為尚且有失偏頗,用于規范幼兒的行為則就更為的不妥。
2.觀念的小學化。對于家長和很多的學前教師而言,都普遍的認為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在學前教育中,作為現實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是為了讓孩子通過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習來適應小學的生活,因此很多人認為在學前教育中,孩子們需要感受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從而避免孩子在真正上小學的時候能夠完全適應,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就出現了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一種觀念的和傾向。小學化的觀念去教育、約束上幼兒園的孩子們,很容易對孩子的天真的個性造成約束,讓幼小的孩子在本應該天真快樂的時候去面對那本不屬于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負擔。
3.教育方式的小學化。教育方式的小學化很容易導致教師機械的傳授知識,采用一些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而忽視幼兒的自主學習,學前教育中的游戲時間將會大為減少。剝奪了孩子們游戲的機會,這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小學化的學前教育,會讓孩子們過早的成熟,這種逆生態的生長真不敢想象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原因
1.辦學宗旨的不清晰。很多的學前教育機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價值,這些學前教育機構一味的為迎合家長望子成龍和社會拔苗助長的心態,往往忽略了學前兒童的年齡、身心、心理、接受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的學前機構就會開設一些不該開設的課程,從而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以滿足家長的虛榮。這就違背了學前教育的基本的宗旨,完全是為了提高幼兒園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而不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
2.教師的專業素質偏低。在學前教育工作中,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師需要熱愛幼兒教育事業,其本身的專業素質是需要很高的。但是目前學前教育領域中教師隊伍魚目混雜諸多問題還是很多的,教師的素質是有待提高的,急功近利的心情和行為還是普遍存在的。
三、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影響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學前教育需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但是學前教育小學化卻違背了這樣的要求,具體的不良影響可以歸結為如下:
1.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傾向。學前教育需要幼兒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需要盡量的簡單一些,學生學習的形式就應該要以游戲為主。如果過早的讓孩子們接觸高深的知識,而此時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還是達不到實際需求的。很多學生都會覺得其很難學會,這就會讓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讓孩子過早的喪失學習的熱情,出現厭學的情緒。
2.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從生理學的角度上看,幼兒階段的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身心各部分系統都是比較脆弱的。長時期的接受小學知識的學習,課業壓力的加大,很容易導致孩子們出現身心發育的不良情況,讓孩子出現各種身心上的傷害。學前教育的小學化,其不注重孩子的接受能力,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就把一切知識內容都灌輸到孩子的頭腦里。這就會很早的讓孩子過早的就失去了對書本的興趣,形成厭學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將會嚴重的影響到孩子的發展,也會造成諸多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