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美術根植于所在地域的各民族生活中,是優秀的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很多民族民間藝術瀕臨失傳。高校作為培養專業美術人才的重要場所,民族民間美術進入高校美術教育是必然趨勢。如何對民族民間美術課程進行設置,才能使民族民間美術不僅在文脈上傳承它本源的民族文化意義,同時又能結合社會審美的發展,凸顯民族民間美術的藝術魅力。文章從保護和傳承民間美術、創新高校民族民間美術教學模式,闡述了民族民間美術如何在高校,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傳承和發展民間美術。
關鍵詞:民族民間;美術;高等教育;傳承;發展
民族民間美術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如建筑、刺繡、剪紙、木雕、民族服飾等,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些民族民間美術多為通過視覺傳達文化內涵的藝術,它們依賴于傳統文化,依賴于民族情感中的集體記憶,直觀地表現該地域的民族對文化的理解,更易于表達文化的感性認識。這些民族民間美術雖然表面是一種圖像傳達,同時也是對該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認識和美學再創造。
在民族地區,民族民間美術的傳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言傳身教”在民間所承擔的技藝傳播作用,主要是以家庭為中心對技藝進行傳承,主要是師傅對徒弟、父親對兒子進行直接面對面的口述及技藝傳授。而這些從事民族民間美術的藝人大多是沒有受過多少文化教育的農民,他們的技藝也是由父輩們傳授而來的,通過用口頭語言的傳承方式把方法技巧要領交給后代,在用語言講述技藝的同時也將古老文化和審美情趣傳遞給了下一代。他們的技藝只能是一代傳一代,不能通過文字的記述將具體的民族民間美術工藝詳細地描述下來進行傳播。這種言傳身教的形式在民眾階層廣為流傳和應用,是民間美術發展的必然教育方式。
第二種,通過民族的民俗活動的傳承方式。如貴州黔東南苗族的“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參加的人們會著盛裝,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通過這樣的民俗活動,很多民族民間美術工藝便得以傳承下來,在下一代形成共同的民族認同與民族心理。
第三種,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的傳承方式。民族民間美術藝術通過工藝制作出來,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便會在人們的視野中不斷出現,并影響人們的審美結構,要使民族民間美術得以更大的傳播,具體民間藝術品“物”的存在便作為媒介進行傳播。
雖然,民族民間美術主要的傳承方式是多維度的,但是在面對現今城市化、工業化的沖擊,這三種傳承方式都顯示了自身的不足。很多人開始不關注自己民族的民間藝術,加之年輕人外出讀書、打工,年輕一代人的生命中缺乏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的審美認同,這樣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市場缺乏,很多人不愿學習這樣的工藝。而且民間藝人只傳自己人不傳外人的方式嚴重的制約了民間美術的發展。民族地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讓民族民間民俗活動在各種信息媒體的入侵下,逐漸隱退出人們的生活構成。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也因制作者數量的減少,而急劇減少,在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很少見到民族民間的工藝美術品了。這樣的后果,是使民族民間美術制作及其工藝后繼無人,民族民間美術文化生存土壤在消退,更有甚者造成了部分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的消亡。這一切不能說明民間美術已經毫無價值、喪失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面對這樣的問題無論是國家、機構、個體都該感到傳承、發揚民族民間美術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民族民間美術教育肩負傳承文明、培養美術人才和振興民族文化藝術,弘揚民間美術的歷史使命。對民族民間美術的課程開設和利用,無疑會拓展美術教育涵蓋的內容。
第一,在當前傳統文化遭輕視和民族文化精神漸漸缺失的責難下,將人類學、民族學納入民間美術課程體系,推進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教育,不僅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還使更多的年輕一代增進了對民間文化的理解,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民族民間美術教育正以一種有著極為重要與有意義的言語在向人們詮釋它自身所蘊藉的文化人類學意義。如何將民族民間美術的課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是極為重要的。
第二,加強民族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互動。通過在教學中研究民族民間美術,加上與學生所學專業的結合培養現代藝術設計人才。借鑒民族民間藝術,在設計中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義的民族民間美術元素來表達某種民族情感與文化,把現代設計理念與民間藝術的某些元素進行結合重組,推出新的設計產品,使它們既具民族民間藝術之形式和神韻,又具現代設計之意味。這樣的教學可以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民族民間美術的起源和發展,通過對民族民間美術的了解,增加他們設計思想維度,豐富設計內涵。
第三,傳統民族民間藝人請到校園親授技藝有利于民間美術傳承。當把這些長期生活與民族地區的民間藝人請到校園教學、授藝,他們可以對課堂中不明白的圖案的民族寓意,有針對性地請教這些老藝人,而且還能學習他們精湛的技能,通過現場的傳授,民族技藝與民族人文的東西便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是一般的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傳授傳統的民族民間美術,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民族民間文化,深入了解民族民間美術的技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讓非物質文化的民族民間工藝“活”地傳承于下一代。
第四,大力推進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培訓班。利用各高校的教學與資源平臺,開展爭對社會大眾的民族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培訓,可以根據各自的既有條件,與校內資源進行整合,使民間美術課程的實踐教學共享校內專業資源,通過讓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動手設計、制作民間美術工藝品,體會民族民間美術工藝的制作過程,讓更對的人對民族民間美術產生感情,以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對民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拓展就有著不同尋常的人類學意義與價值。在高校為民族民間美術教育開辟一個空間有其社會與文化迫切性與必要性,一是因為我國民族自身的多樣性,另一是人們愿意甚至渴望看到并尊重民族民間美術的多樣化。民族民間美術教育在傳授過程中不僅是藝術表現方式的傳遞,同時具有人類學意義,契合“以人為本”的仁厚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