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這門課程要求我們執教老師打破課堂教學中長期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固有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堂教學模式。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我們要先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有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學內容回歸生活、貼近生活,聯系學生實際,讓學生在真切的生活中獲得直接體驗,促進學生品德聯系學生實際,,促進學生品德的內化。因此,在開展品社教學的過程中,品社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但是為了提高感恩教育內容的合理性,教師必須要挑選合適的教育內容,而就具體的感恩教育內容而言,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開放生活、自主學習、豐富教學內容的教學環境,輕松學習知識、強化責任和學會和諧相處下面就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詳細地闡述。
關鍵詞:開放;生活;教學環境;教學內容
現在的一些品德與社會教學,往往脫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了現實生活,人為地造成了“純而又純”的教育。兒童所經歷的書本世界無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溝通起來。品德與社會教學無法真正觸及兒童的真實內心,未能真正從兒童的心靈深處產生和影響。而真正有效的教學,必須能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他們的心靈。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讓兒童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立足生活,回歸生活,自主實踐,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
一、創設開放式生活,提供一個輕松的自主學習氛圍
每個學生的成長,都離不開學校教育,而小學階段又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對開啟學生智慧,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獨立人格是至關重要的。 自主學習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人的發展水平。“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亦如此。小學生處于人格形成由發展到基本定型的關鍵階段,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個體性格。正因此,創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千姿百態的個性在合適的環境中得以發展。
二、激發自主學習,培養創造潛力,激發興趣,進入自主學習之門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創新大師都有異乎尋常的強烈興趣因而作為教師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在課堂上激發興趣有以下幾種方式:
1.角色扮演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如在《56個民族是一家》中,通過學生小品表演的形式來感受和體驗民族團結。然后讓學生思考:在與各少數民族交往中應注意什么?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2.成功體驗
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在克服困難時,教師要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積極攻破難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成功的體驗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當學生遇到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和問題時,經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總有一種愉悅感,學習興趣倍增。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二是當得到教師表揚的時候,學生心理有一種愉悅感,學習興趣倍增。
三、豐富教學內容的認知環境,輕松學習知識
1.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豐富教學內容的認知環境,輕松學習知識 2、教學資源環境要多樣 在教學中,讓學生敢于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圍,鼓勵他們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延伸。如在講《交通連四方》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圖書室的文獻資料,在互聯網的資源庫內查詢,以對該節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2.思維環境要擴散
創新思維的培養需要發散、聯想 的思維空間。資源環境與時空環境為思維環境的廣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中,不以某個現成結論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允許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求異,大膽創新。創設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某一社會現象、事件的認識和評價,學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應允許有多種見解、多種看法。
四、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豐富教學內容的認知環境,輕松學習知識
1.教學資源環境要多樣
在教學中,讓學生敢于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圍,鼓勵他們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延伸。
2.如在講《交通連四方》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圖書室的文獻資料,在互聯網的資源庫內查詢,以對該節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實施中發現,學生對這種知識拓展的方式非常樂于接受,90%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感興趣”、“收獲大”。老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運用直觀具體的教學內容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具體道德情境中,培養他們辨析是非、善惡、美丑,幫助學生在道德判斷的實踐活動中認識別人的言行來認識判斷自己的言行,學會自我選擇,擇善而從,提高道德判斷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行為。
總之,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雙贏觀、依存觀、分享觀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