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突出強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小組活動是目前教學中倡導的一種常用方法,其突出的簡易性、參與性、交際性特點及時有效的為信息技術的應用提供幫助。但是, 如何有效結合信息技術,發揮小組活動的最大優勢這個問題還有探討的余地。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圖片在現今低段教學上尤為重要性,而這些資源的利用,更離不開教學媒體的參與。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信息技術在傳統課堂中易出現的問題
1.忽視教學主體的參與性
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的精髓是教師、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助于認知活動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用于支持課堂教學的。由于多媒體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可提供豐富的多媒體信息和資料,因此人們在提到運用多媒體支持課堂教學時,一味地強調教學內容的信息量,也就是強調在單位時間里給予學生盡量多的信息。這樣大信息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無所適從,思維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結果是學過的知識像過眼煙云,記得快也忘得快。例如,在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Shopping》一單元中,圖像中琳瑯滿目、五彩繽紛的衣服、飾品大大的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信息量非常大,學生視覺得到極大滿足,但是重點單詞與圖片對應所達到的效果并不好,學生更注重衣服、飾品的樣子,忽略了單詞dress、skirt、shirt、coat等的意思、寫法,一節課過后,幾個單詞隨著變化的圖片,生動的視頻漸漸的拋在腦后了。
2.易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不等于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然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在教學中出現了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中自學而不進行監控,在討論區中自由發言而不圍繞主題的現象。如果教師合理高效的運用小組活動的教法,在教學過程中優化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效果就大大不一樣了。例如,在小學英語四年級《What time is it?》單元中,老師圍繞時間的主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多媒體的幫助下給學生演示時間在鐘表上的畫法,操作簡單且清晰,學生易明白。如果在小組活動中,老師分組分配任務,可根據難易程度將不同的時間分配到小組活動中,如半點、整點、零五分、四十五分的時間信息。這樣,組與組之間任務不同,互不干擾。組內任務相同,團結合作,不斷地將反饋信息傳遞給教師。
三、小組活動在課堂中突出的特點
1.簡易性
簡易性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節奏的需要,在課堂活動中隨時根據學生原有的座位,讓學生組成若干小組,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的、自主的學習活動,并可靈活控制,根據教學內容需要,該讓學生討論的即時討論,也可適時中止,進行全班交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正是由于小組活動操作簡易這一特點,在應對豐富、多變的信息技術環境就游刃有余了。例如,在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How tall are you?》單元中,盡管信息技術能夠發揮其優勢,運用圖片、影像等講解重點句型,呈現教學任務,展示給學生,學生易懂,但實踐活動中就困難重重。當老師發布調查同學們的身高/ 體重/ 鞋號大小,并進行比較的任務時,信息量比較大,如果全班交流,學生獨立完成,課堂秩序就會很容易陷入混亂中,信息技術呈現的精彩圖片,影像很可能起到副作用,學生討論的題目很可能跑題了,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此時,如果老師高效的運用小組活動,整個班幾十個學生迅速變成幾個組,復雜的任務很快就完成了。
2. 參與性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而教師的任務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情景,讓他們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空間、機會來參與討論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從學習中獲取學習的動力和成功的體驗。“小組活動”效率高,在同一時間有四分之一,甚至有二分之一的同學可以活動,比傳統的師生一問一答的參與率提高了幾十倍。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性本身就是新課標的教學目標之一,通過“小組活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例如,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有些成績差的學生并不是不想參與到活動中來,而是很難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新課開始的時候,一些圖片、影像的提供對他們集中注意力有很大幫助,但真正學知識的時候他們便消極不配合了。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在小組活動任務設置時能更全面的考慮下這些成績差的學生,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這樣成績差的學生通過完成任務,為組贏得榮譽而收獲信心,便更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3. 交際性
“小組活動”中,同伴們可以通過近距離的聽覺、視覺來接受他人的語言信息,從而也培養了同學們描述、交流、傾聽、書寫、閱讀等的交流技巧,激活了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漸形成和增強語言交際能力。信息技術提供的廣泛資源使得小組活動的交際性這一特點得以更大程度的發揮。如,在一次聽課中,老師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提供了大量圓明園的原景圖片以及一些珍貴文物的收藏圖片,當再讓學生們收看英法聯軍搶燒圓明園的歷史影片時,學生組內討論熱烈充分,代表們發言十分踴躍。學生們通過在小組活動中觀看,交流,抒發,聆聽,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提高。
四、發揮小組活動優勢,克服信息技術弊端,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小組活動教學的整合
信息技術既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同時又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小組活動既是教師教學的方法,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方式,在信息技術與小組活動的整合中,不能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不能以犧牲課程目標為代價。教師應當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手段,為課程的展開而服務,而不是單純地為了達到在課堂上使用信息的目的。此外,在小組活動中更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聲、光、色結合起來,知識的信息通過人的種種感官接受,產生了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積極思維,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化,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