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以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人類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人們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給現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必須要掌握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信息技術的課程;課堂教學過程;計算機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應用已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同時,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課程已成為初中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學科,并逐步引起教育界更多的重視及關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奠定基本的信息素養,為學生今后的信息技術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直觀感知法。雖然在一些小學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對學生來說,還是一門新興的、新穎的課程,因而對計算機更是充滿著一種神秘感,很想知道計算機是怎么工作的,主機箱內到底有些什么東西,它們各有什么用途?對此,我常通過現場實物展示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認識一下什么是硬盤、主板、內存、顯卡等,然后再簡單地解釋其作用。通過直覺的感官認識,學生就會對心中的疑團有所解開,并在腦海里建立起一個對計算機基本結構的模型,這樣學生就能對教材中基礎知識部分很輕松地掌握了。
2.對比、類比講解法。比如在講Windows基礎知識時,經常用到對比教學方法。如講授資源管理器,可通過觀察“我的電腦”窗口來進行對比,比較兩者窗口界面的不同,來加強學習的效果。再比如講“復制”、“移動”文件或文件夾時,運用對比教學法,教學效果不錯。
另外,在信息技術知識方面有許多“相似”的知識點,在備課過程中,我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善于歸納知識要點。具體說來要注意做到將“相似”的知識點合起來講,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個來講。例如,在講解Word中“圖文混排”一節時,我將圖片、藝術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設置合在一起來講,只給同學們講解并演示了圖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設置方法,而藝術字和文本框的插入與格式設置留給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自己去完成學習目標。雖然一節課我只講了7分鐘左右的時間,由于同學們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時間,卻起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自由作業法。如在講Word中“綜合應用”這一節時,根據學生對前三節的內容已掌握,所以我在這節課上運用自由作業法,在課上不是純粹的要求學生按照書本上的詳細操作步驟進行,而是讓學生在根據自己掌握基本技巧與理論知識前提下,自由發揮。然后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學生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演示給大家看,讓全班學生一起進行講評,比一比誰做得更簡捷、更方便,從而使學生能觸類旁通,共同學習與提高。
4.講授與練習相結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駕馭課堂教學。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體網絡教室”系列軟件大家都不陌生,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教師一邊教,學生一邊學,然后再加上教師有目的、有意義的指導和分組討論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也是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5.互動式合作學習。針對初中學生的個性和本學科的特點,經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在教學中也采用“互動式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它是一種以個人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以互動、合作為精髓的學習方式,其優勢在于:1.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過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學生的個人表現欲望的同時,培養集體榮譽感。3.小組成員間能相互取長補短,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增進友誼的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的競爭意識。4.形成了有效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課上與課下之間的立體互動,有效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例如在講“收發電子郵件”這一課時,我在課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已有電子郵箱,并經常收、發郵件。在備課時,我把本課的知識點做成專題網站,在課上采用“互動式合作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在教學中教師做到少講、精講;學生做到多練,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來達成學習目標。
2.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要由過去的學習控制者、權威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咨詢者。這點也是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
3.學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由以往的知識接受者向知識傳授者的轉變。讓學生把在操作過程中得到的啟發、體會,或是把“無意間”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談出來,給大家演示與大家交流。
4.重交流評賞,輕定位評判。課堂上學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務,在他們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師在進行作業的評價過程中,應注意多引導同學們去欣賞、分析作品,讓學生談出自己的創意、體會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讓其他同學得以借鑒,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三、信息技術教學課要多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上信息技術課,都要在機房進行上課,所以,在操作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不少的問題,如果都問教師的話,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所以,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交流,這種方法的使用,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那些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學生,利用展示臺進行展示,給予他們的成績的一種肯定,對學生進行安排優秀的學生旁邊安排2個計算機技術比較差的學生,讓優秀生輔導差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師方式的采用大大減少了教師的課堂輔導,使得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容易的進行解決。
同時這樣做,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關系更加融洽和諧。使得教學目標很容易就達到了。綜上所述,我國的教育單位已經將信息技術這門課引入了中學的必修課,這對于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提高了每一位學生的素質,這是一項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的一個正確措施。教師要不斷對這門課程進行研究,勇于創新,不斷為信息技術這門課做出更多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