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是通過我的教學實踐與思索,從英語學科的角度對比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就英語語言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并對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素質教育進行論述。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提高民族素質、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奠基工程。現行高中英語教材,作為推行素質教育,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改革教材,無論是教材設計,還是在教學內容選擇和組織上均體現素質教育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素質。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應試教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升學,其核心是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而素質教育則不同,它切實反映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即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展學生個性,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教會學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體、如何生活、如何審美等,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在各方面打好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素質教育
從教育的觀點看,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基礎價值。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其基本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其作為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具有的實用價值;二是其作為構成人類文化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本質價值。我們的英語教育活動必須是圍繞這個基本價值兩個方面來進行。
然而單純地以應試為目的而產生諸多弊端的應試教育,認為教育價值的終端判斷標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老師和學校教育的唯一標準。
一、單純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的弊端
1.忽視全體學生的發展
應試教育著眼于選拔進入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的學生。這種選拔又以現行的高考成績為主要依據,它忽視了英語教學應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加之在選拔考試中由于條件所限,考試方式一直都是被動唯一的,而不是雙向互動的,以致在英語教育中,學生只注重書面理解,不注重口頭運用英語的能力,這就有違于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實用價值。
2.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
應試教育用分數作為唯一尺度來要求和評價學生,也用分數要求和評價學校與教師。其實語言的學習應該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的,正如一個雄辯家不一定能寫出長篇巨著,而一個小說家也不一定能言善辯一樣。
3.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應試教育以選拔教育為目的,又以考試作為選拔的手段,結果是導致教師最關心的只是分數,為了奪取高分,不惜開展題海戰術,把聯系性極廣的語言切割成孤立分散的語言點,偏題難題只有從詞典里去找答案,即使是英美人士也不見得能完全掌握,造成語言素養的片面性,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去探討語言素材的深刻內涵,同樣也會造成學生的道德、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素質發展的缺陷,影響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在英語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怎樣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1.重視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是指個人在接受一定社會行為準則之后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和特征,而且這些心理品質和特征常表現在行為上,即道德的反映。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從心理情感維度分析教材,恰當地把握語言材料中感情意義,引導學生發現和感受情感。這樣就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結合起來,避免了空洞的說教,使學生在潛意識中掌握道德知識、樹立道德觀念、激發道德情感,培養道德行為,形成誠實、正直、勇敢和堅忍不拔的品質。
2.重視科學文化素質教育
科學文化素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科技發展的時代,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許多由科學衍生出來的新文化如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網絡世界等不斷涌現,時代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因此中學生應具備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包括知識,而且還應包括獲取知識的方法。換言之,學校教育應既教知識又教方法,且更重要的是方法,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3.重視創新精神素質教育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在教育教學中創新是指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其具有積極探求、勇于開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狀態,能夠善于發現問題,積極主動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規律,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礎。創新精神體現在思維模式上,具有獨創性、發散性、變通性、重組性、遷移性、逆向性和質疑性。這些都有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極力誘導和培養。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學習過程始終離不開思維和情感。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語言不是為了記憶一些語法規則和詞匯,而是要能夠運用語言去進行交際,進行創造。為此,英語教師要認真學習英語新課標,摸索創新英語教學法。改變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轉變,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動和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
從素質教育的觀點看,學習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應是被動的接受,而應是對客觀世界能力的反映,即主動積極地以自己特有的認知方式來理解被認知對象,形成具有自己認知結構特點的認識。因此,我們要力戒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一味通過外部壓力與誘因迫使學生去學習的做法。要像復旦大學陸谷孫教授所說的:“教師要使英語成為學生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有趣事物。”變學習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使學習過程成為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的探索過程。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積極的學習者和有創造性的未來建設者,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英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英語輔導報 教育教學科研 英語測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