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改革的主要核心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如果能夠實現,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科成績的真正落實。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材設計理念更合理、科學,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切實將情感教育落實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愉悅性情、滋養心靈、健全人格。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立足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中學生;素質教育
語文是一門應用廣泛,接近生活,內容豐富的學科,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為一種應試訓練。這種現狀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
在開展初中語文素質教育中,互動式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同學之間的互動,還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實現。在學習時,如果遇到語文中的難題,是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的。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也是十分重要的,這種互動方式可以通過學生對老師進行提問來實現。有了學生的提問,老師就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制定出合理的課程方案。互動式學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學到新的知識,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教學中要適時鼓勵學生不懼權威、敢于質疑,以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并把創新教育理念變成自覺的教育行為。如教學《黃河頌》一課時,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貫穿課程始末。我會鼓勵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并整合,然后稍加指導。課上他們主動承擔起背景介紹任務,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對作品的理解,不僅解決知人論世、走進作品的問題,還能使他們根據實際合理質疑,提出更多富有見解的新問題。這樣使我們課堂由傳統老師講、學生記變為學生主動學、師生交換意見的創造性教學新模式。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學有專長、思路寬廣、實踐能力強,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這么重要的任務,僅靠思想品德課、班會課是不夠的,非常需要語文發展它的優勢,使學生感受更多的愉悅情感,便于學生接受老師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注意激勵引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不但“樂學”,而且“會學”,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激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主動的內動力。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激勵教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富有獨創性的思維能力。
語文課教學注重培養語感,懂得欣賞美。作為初中語文,首先要講究閱讀教學的藝術,要經常通過默讀和有表情朗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去“品味”,“體驗”詞語的意義和色彩,聲音的選擇和調配以及句式的選擇得當。其次詞語的訓練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教文學作品時,應選好突破口,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能欣賞到文章內容之美,結構形式之美,語言環境表達之美等等。如《敕勒歌》中的“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可以先從文字理解入手,讓學生明白“川”作“平原,平野”講,“刺勒川”是用民族名稱給予家鄉命名,“天似穹廬”是以象征家鄉的“穹廬”比喻草原家鄉,這樣才能想象出背靠陰山,遼闊曠遠的草原美景,并體會詩中流露出的自豪,親切的感情,品出民歌語淺情深,鏗鏘流暢的用語特點。另外,欣賞美與朗讀指導相結合。朗讀時,應讓學生目視,口誦,耳聽,心思,理解作品的內容,想象美好意境,感知語言的無窮魅力。還要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充分調動他們的情感因素,如用扣人心弦的導語,飽含情感的范讀,震撼人心的激問等多種方式,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神游”其中自己去領會,想象,欣賞和品味。
如今的青少年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是“小皇帝”,惟我獨尊。因此,在教學中加強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十分必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課文,通過引導和啟發,或者通過課內活動,幫助他們從個人的圈子走出來,關心熱愛班集體,尊重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進而關心家庭,關心國家。例如《七根火柴》文中的無名戰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不忘把七根火柴如數的交給同志,并叮囑一定要帶給部隊。這七根火柴,無不閃耀著集體主義精神的火花。
心理學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更好的進行情感的培養,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其思想內涵、抒發情感并增強藝術效果這是作者描繪情境的目的。而教師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則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人情境,幫助學生從枯燥無味的學習中解脫出來,讓主動探索代替以往變被動的學習,積極擴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明確課堂需要講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此外,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技術也可以適當地運用到教學中來,有時還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調節教學氛圍的方法還有很多,除以上講到課前導語、借助音樂以外,還可以借助投影幻燈,展示實物的具體形象,或是運用電影、電視等音視頻,通過合理的運用,就能起到激勵學生情感,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理解課文的目的。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切實將情感教育落實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愉悅性情、滋養心靈、健全人格,以達到我們最終的教學目的。教師實施語文素質教育時要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已有經驗,挖掘課程資源,適時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曉云.對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祖國建設版,2013.
[2]汪賢莉.淺析初中語文的素質教育[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0.
[3]李桂芬.試論初中語文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初探[J].東方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