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語表達能力成為現代社會衡量交際能力的標準之一,但從我國中學語文教育現狀來看,教師仍然重視閱讀和寫作的講授,忽視對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本論文針對這個問題,給出相關建議,希望在實際教學中有所裨益。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教學;口語表達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但是語言交流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環。教育家葉圣陶在《說話訓練決不該疏忽》一文曾指出:“不妨看看咱們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工作中、交際中,說話的切需超過過去時代何止十倍百倍。誰的說話能力差,不僅是他個人吃虧,往往又間接造成社會的損失。”可見,口語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人的發展。雖然葉圣陶先生在“語文”課程定名之時就強調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但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了重讀寫、輕聽說的教學現狀,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能力的要求,因此對學生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
一、學生口語能力存在的問題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雖然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但傳統教學模式因種種原因仍占據大部分語文教學主導地位,課堂中老師與學生沒形成良好互動,學生很少主動回應老師,面對老師提問,學生不能很好表達自己的意思,老師有時在課堂上組織討論,學生熱情不高,參與不積極。同樣學校也很少舉辦演講比賽和辯論會,認為此類活動對考試毫無用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語文成績雖然有所提高,但是除了應付考試以外,對于學生語文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毫無益處。經過這種傳統教育的培養,學生只會變成只能拿筆寫不能用嘴說的人,所以想要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必須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當然,造成這種狀況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課程進度設置問題,老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不得不減少學生在課堂上“說”的時間。即使有老師試圖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但由于經驗不足,在具體教學環節中出現不少問題。如:學生上課時的討論次數和時間太長而影響教學進度,討論時缺乏老師的引導而出現偏差,回答問題時答案不著邊際而影響課堂秩序,一節課因為只注重學生的言語表達而導致教學的重難點不突出。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雖說十分活躍和積極,但是找不著文本的價值所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這樣的嘗試不是很成功,導致老師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法,忽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得不到充分的鍛煉。但在課堂提問環節中,就可以看出學生口語能力的缺陷,回答問題或語焉不詳,或結結巴巴,或答不到重點。而在學生與老師日常交流中,往往也是老師說學生聽,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直沒有得到提高,對之后走上社會與人交流造成極大的障礙。
其次,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自尊心不斷增強,好面子怕丟人成為很多學生不愛發言的原因。
在一些討論課上,面對相對簡單的題目,學生不屑于回答,面對相對較有些難度的問題,學生怕答錯被別人嘲笑,所以選擇沉默。長此以往,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愈發得不到提高。
再次,在家庭中,有些家長只重視學生分數,而考試又不考口語表達,所以家長也不注重孩子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家長忙工作和家務,孩子回家之后只會催促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與孩子交流比較少,這也造成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提不高。而且現在手機的普及和運用,雖然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也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大一部分通過手機交流,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相對變少,所以也造成有些人在面對面交流時存在障礙,所以我們也要注意學生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造成自己口語表達能力的退化。
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建議
1.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要改變過去課堂教學“滿堂灌”的狀況,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愛上口頭表達。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甚至自己設計教學內容,自己講解,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材文本,又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也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課堂講授中,積極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努力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鼓勵學生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時表揚學生取得的每一次進步,及時指出學生在表達方面的不足,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學校也要積極舉辦各種形式的口語表達的活動,鼓勵學生在參加活動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聽說讀寫”全方位的人才。
2.對學生多方面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除了在課堂內,在課堂外,也要舉行多種有意思的活動培養學習口語表達能力,比如舉辦閱讀會,通過對經典作品的閱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文字的魅力,互相探討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內探討文學經典,提高學生文學品味,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表達能力。
3.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現代社會需要的具備是多方面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所以也要呼吁家長要改變以前那種唯分數第一的陳舊觀念,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全方位人才。家長要配合學校和老師,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多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多鼓勵孩子與別人交流,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在與人交流的實踐過程中,孩子才能慢慢的學會使用恰當的語言,恰當的表達方式,為孩子以后走入社會,走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口語是表達思想、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們全社會要重視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
[2]張定遠.重讀葉圣陶·走進新課標[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邊濤.吳玉紅.語言表達能力[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