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重點介紹了港南區港南中學的135集體合作學習模式,并結合課例分享了港北區貴港市高中的探究性教學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探究性;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貴港市港南中學和地處港北區的貴港市高中的美術教師,在探究性教學方面都在努力地進行探索和實踐。下面就以貴港市港南區“港南中學”和貴港市港北區“貴港市高中”兩所學校為代表,來談談貴港地區高中學校的探究性教學實踐的現狀吧。
一、港南中學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嘗試,是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勇敢探索
1.集體合作學習模式,簡稱135模式
貴港市港南中學根據新課改要求,創造出了《港南中學“一案三板五段”課堂模式》簡稱135模式。此課堂模式中,一案指導學案;三板指板書課題、題型、評分表;五段指課堂教學的五個階段,分別為:復習舊知識、解讀目標、自助學習、群學突破、達標檢測。該教學模式的“五段”部分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最大的不同首先體現在教師由始至終處于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內容,而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極大提高了,體現在既讓學生自主探究,也強調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更在學生的講、評、論中隱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交流、合作等綜合能力。
2.改變課桌椅的擺放,便于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開展
135模式的教學突顯除了獨學,也強調對學、組學等合作學習方式。為方便對學與組學等合作學習,港南中學把教室內課桌椅的擺放方向做了大膽的調整,完全顛覆了“學生面對講臺”的傳統形式,改為“學生側對講臺,面對面而坐”的新形式。即課桌椅在傳統的基礎上按需要向左或向右旋轉90度。例如:假如第一組有兩列課桌椅,則第一列課桌椅統一向左旋轉90度,第二列課桌椅統一向右旋轉90度,然后把第一、第二列課桌椅拼合在一起,學生即成了“面對面”而坐的形式。其余第二、第三組的課桌椅也如此排列布置即可。如此一來,對面、左右相鄰的6至8名學生便可組成合作學習小組,方便課堂中開展的各項合作教學活動。
3.透明的課堂小組評價模式
教室里備有三、五塊小黑板(展板),墻上有小組評分表。評分表在教室里展示,使小組間形成競爭意識。在課堂上,小組同學完成探究任務后,要把探究成果寫到展板上,參與評分。例如筆者在港南中學考察時,觀摩高一鑒賞課《走進抽象藝術》。課堂中,教師讓學生觀察畢加索組畫《牛》,要求小組討論、排序,答對的小組加3分。學生們經過熱烈討論,得出結果,寫到黑板上。最后只有一個小組答對,教師在黑板旁評分初表上為該小組填上3分。之后,這樣的評價分值便呈現在教室評價總表里,日積月累,各小組的得分情況一目了然。這種清晰透明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你追我趕的學習態度,而這種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正是探究性教學所需要的。教師在課堂上真正作為引導者的角色來開展教學,在突破知識重、難點或學生容易發生理解性偏差等等方面進行引導、補充,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必要的幫助,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二、探究性教學的課堂延伸,豐富了學生的體驗
貴港市港北區所在的貴港市高中,老師們利用選修課把探究性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得課堂教學里難以獲得的知識和體驗。課改開展以來,已先后讓學生自主探究過《生活中的形式美》、《宋元時期山水畫藝術特色》等課題,另外,教師也嘗試給高二年級學生布置了探究性實驗課題,即研究本土歷史文化的《貴港市出土文物欣賞》。在探究課教學其中,教師格外注意引導學生踐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在具體實施教學時,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1.創設情境、啟發思考;2.自主或小組探究、協作交流;3.學生匯報探究成果、總結提高。時間:共四周。具體簡述如下:
首先第一周,在創設情境、啟發思考階段,教師給學生播放中央電視臺“《直播廣西》貴港專題”視頻片段,引出貴港市出土文物的課題。貴港是一個地級小城市,本市很多學生幾乎不知道貴港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燦爛的歷史文明,所以,觀看視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于是,教師設計的問題便成為學生樂于探究的主題,學生充滿期待地開始了這次探究性學習。
其次,第二、三周,是自主或小組探究、協作交流階段,全班62人分成四個小組,每組16人,各組設正副組長2人。此外,指定班長負責協助教師管理四個小組開展探究課程。
四個小組的探究任務分別是:
第1組:貴港市文物的分類(建議:簡述文物的分類及特點)
第2組:貴港市文物的藝術特色(建議:文物一類或多類藝術特色的研究)
第3組:貴港市博物館考察(建議:親臨博物館,重在學生體驗)
第4組:貴港市博物館的未來(建議:借助網絡與相關資料了解)
得到任務后的各組,由小組長分派任務,安排組員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強調和把握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方向,以免走偏,并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使學生的探究更充分、具體、更具實效。在四個小組中,第3組負責“貴港市博物館考察”,由于涉及到博物館,教師事先與博物館取得聯系,使第3組得以順利開展。該組學生親臨現場,與文物近距離接觸,并在博物館專家生動的講解下,得到豐富的收獲:那些生硬、沉寂的古文物,突然變得鮮活起來……后來,第3小組在課堂分享階段的分享,讓其他沒有參與實地考察的學生羨慕不已。
最后第四周,是學生匯報探究成果、總結提高的階段。經過一個月的探究、整理并制作幻燈片課件。進入學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時間。小組的探究成果分享,使大家的感受更為豐盛。學生紛紛在課后的“心得體會”中發表自己的感受:“通過這次活動,對貴港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不僅認識了羅泊灣文物的種類、藝術特點及其深遠的意義,也體會了團體合作的巨大力量”等等。總之,這次探究性學習,使學生深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這就是探究學習帶給學生的成功體驗吧。
探究性教學已經在多個角度展示了它的優勢,贏得學生們的喜愛,教師們也漸漸適應了探究性教學的形式。當然,畢竟廣西新課程改革開展的時間不長,學校和教師們仍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完善探究性教學,期待著探究性教學為美術學科的教學帶來更大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