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聲樂教學的的訓練,首先是氣息訓練 其次是共鳴腔的訓練,養成“輕聲高位”的歌唱習慣,借助媒介來練聲,杜絕喊唱,是聲樂教學的根本方法。
關鍵詞:輕聲高位;氣息;共鳴;發聲練習曲
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聲樂教學方法不同于專業院校的聲樂教學,專業院校聲樂教學采用“一對一”(一位教師對一位學生)小課的方式,中小學聲樂教學采用“一對多”一位教師對多位學生)大課的形式。中小學音樂教學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從實際出發,為聲樂教學尋找突破點。聲樂教學的抽象性特征,又為中小學生學習聲樂帶來了一定的困惑。這就為聲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學生的聲音條件各不相同,而集中授課的課堂模式又為個別指導、因材施教設置了障礙,中小學聲樂課堂的方法探究就更有必要了。聲樂教學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針對每一位學生的自身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
一、抓課堂練氣息,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
少年兒童的生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和成人聲樂訓練的不同。少年兒童正處于身體發育的時期,其發聲器官一直處于生長階段。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有9年的時光可以利用,這九年時光,不同于“貝爾康多”學派用幾年時間訓練一個高音的教學模式。“‘貝爾康多’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其唱法的主要特征是聲音輕松自由、音域發展寬廣,有共鳴且表情細膩。○1”“貝爾康多”學派的形成和演變有眾多音樂大師的造就,我們的音樂課堂可以借鑒“貝爾康多”學派的音色特點,即音色美妙、清純,發聲自然、音量洪亮,有適當的共鳴。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發聲多側重于口、咽、鼻腔和頭腔,其歌唱習慣養成從課堂的氣息訓練入手。對于歌唱氣息訓練,筆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學實踐和調研中摸索出自己獨特訓練方法,即借用媒介充當氣息訓練的輔助工具。
少年兒童的聲樂訓練不同于成人,他們理解不了抽象的聲樂感覺訓練,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用“含口清水來歌唱”的方式訓練學生氣息。具體做法是:請學生口里含上半口清水,清水含在嘴里保持一定的狀態,輕輕抿嘴哼唱發聲練習曲或者兒歌。在哼唱過程中,口中的水要保持在口腔里不咽下去、不流出來,就必須做到:用氣息支持聲音、氣息控制聲音輕聲哼唱。這時候口腔里因為有水占用了有限的空間,哼唱時氣息就會不自覺地走向頭腔的上顎部位,上顎拱起形成共鳴腔,聲音在共鳴腔里變得婉轉動聽,上顎拱起還讓頭腔被動打開,發揮了頭腔共鳴的作用。這時候雖然是氣息訓練,間接地也進行了口腔共鳴、頭腔共鳴的訓練。輕而易舉地找到了美妙、清純的音色,進而做到了發聲自然。
這種訓練方式是抿嘴歌唱,也就是閉口音發聲方法的強化,這就被動保持了“輕聲高位”的歌唱習慣。輕聲訓練可達到頭腔共鳴、發聲輕松的效果,這也自然歌唱狀態的實施。
如此看來這種訓練方式,不但練氣息、練共鳴,還為自然、科學歌唱提供了途徑。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并保持這種狀態,有助于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
二、唱高音練共鳴,夯實歌唱狀態
歌唱狀態的保持是一個長期訓練堅持的過程,聲樂技巧訓練中,高音的演唱方法和共鳴腔的保持,也是一個長期堅持的訓練過程。
呼吸自然是唱歌時的必備條件。音色美妙、清純、圓潤也是一種發聲技巧。我們不必把聲樂訓練看得那樣神秘,通過系統的歌唱訓練,自然能保持音色美妙、清純、圓潤。
生活環境的影響,錯誤的發聲習慣往往成了聲樂學習中的難題。經常練習共鳴腔的運用,利用共鳴腔唱高音,進而夯實正確的歌唱狀態。夯實高音的演唱方法也是杜絕“喊唱”的關鍵所在。
聲樂訓練的共鳴訓練中,筆者依然采用“含水歌唱”的訓練方法,與練氣息不同的是:這個環節訓練方法的注意力在頭腔上,使氣息有直沖口腔上顎部位的感覺。共鳴的訓練離不開氣息的支持,氣息的支持點在橫膈膜上。這樣那口成為媒介的“水”,就為練氣息、練共鳴立下汗馬功。
氣息的支持、共鳴腔的保持、自然的發聲,這樣的歌唱狀態對于兒童聲樂來說就足夠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保持這種自然的歌唱方法。
三、高位置低聲唱,杜絕喊唱保護嗓子
在聲樂課堂上,還應該強調學生保護嗓子。中小學生大多有直著嗓子說話的習慣,這種說話習慣往往又會在歌唱中不自覺的出現,這就是“喊唱”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
聲樂訓練的關鍵所在就是歌唱習慣的培養,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的發聲歌唱習慣。我們不必考慮聲樂流派和聲樂分類的情況,不管學生采用哪一種唱法,只要是用自然的發聲、流暢的氣息、圓潤而有彈性的聲音,都是可以被稱為“自然歌唱”。
由于學生善于模仿的年齡特點,使他們的發聲習慣在無意中模仿了環境里成人的發聲方法。錯誤的發聲方法又引發了大聲歌唱的習慣,大聲歌唱最容易演變成喊唱現象。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嗓音的擠、卡現象,從而使喊唱現象更加嚴重。
要從根本上杜絕“喊唱”現象,就要強調學生養成歌唱時“高位置低聲唱”的習慣。在中小學聲樂教學中,氣息訓練、共鳴訓練、高位置低聲唱訓練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強調學生高位置演唱,就是強調聲音經過共鳴區時要有氣息的支持,聲帶的放松。在高位置輕聲唱的訓練中,筆者主要借助發生練習曲夯實歌唱位置。
發聲練習:
1=C-E 2/4
1 2 3 4︱ 5 –︱5 6 5︱5 6 5︱5 4 3 2︱1 –‖
小花貓唱歌,喵喵喵 喵喵喵 喵喵喵喵 喵。
在這樣一條即興編唱的發生練習曲中,一般教師演唱前兩小節,學生接唱后面的部分,旨在讓學生模唱老師的歌唱狀態,并且在上行的發聲訓練中保持那種自然的發聲狀態。當學生在不斷變化的曲調中熟練掌握發聲技巧時,再把這種狀態保持到兒歌演唱中。另外還鼓勵學生編唱發聲練習曲。
看似簡單這些課堂音樂活動,都為聲樂教學提供了實踐機會,也為學生養成正確的歌唱習慣積累了經驗。
總之,小學音樂課堂聲樂方法的研究中,氣息是歌唱的關鍵所在。有了氣息的支持,才可能有共鳴腔的形成,有了共鳴腔的形成,才有可能保持高位置的演唱狀態。在這里著重強調,音樂課堂的聲樂教學,要強調小聲歌唱的教學狀態,即:半聲歌唱。這是小學生養成正確歌唱習慣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 趙梅伯《唱歌的藝術》 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