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專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已經從以往單一專業技術的培養,逐漸的轉變為對于學生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學生實現個性化與全面化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現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新時期的體育教學工作中,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目標應該包括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健康意識、鍛煉意識等各方面,并且將培養學生的個性、心理以及思維作為教學工作的另一個側重點,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提高體育教學的觀念,并且積極的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提高教學工作的創新性,將傳統的體育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進與開發,實現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轉變觀念是提高體育教學水平的重要基礎,下文從轉變認識觀、教師觀、教學觀、交流觀四個方面對于職業技術學校體育教育觀念進行了分析。
一、認識觀的轉變
體育教學開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育觀念,并且將體育功能中的社會功能與生物功能進行有效的實現。開展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學生取得體育成績,進行進一步的升學與就業,而是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中,要轉變體育教學觀念,就必須從跟不上轉變對于體育教學工作的人事管理。在開展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與教學水平,將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道德素質、品德情感等各方面進行入手,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讓學生學會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生存與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學以致用的觀念進行充分的發揮,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機會,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二、教師觀的轉變
教師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要想真正的在中專學校中開展素質教育,就必須將教師這一因素進行重視。在教學工作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師也需要不斷的對自我進行充電,積極的參與各方面的培訓(教育學、課程理論、心理學等),從而使得自身的教學水平得到與時俱進的成長。但是,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缺乏足夠的培訓機會,并且對于社會的發展來說,傳統教學方式難以真正的實現與時俱進。由此可見,體育教學工作如果不能真正的與時俱進,讓教師不斷的提高教學方式的先進性,就難以保證體育教學的實際效果。體育教學工作應該從思想教學與身體教學兩方面進行入手,建立科學的知識結構,從而真正的達到體育教學的新目的。體育教師要對于自身的教學觀進行改變,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識與社會知識,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熟練的運用。體育學科與社會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命科學、自然科學、環境科學等多方面學科的內容,可以更好的凸顯體育教學的人文價值,實現體育教學的社會功能。另外,體育教學中可以開展豐富的團隊活動,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獲得團隊合作意識的成長,并且加強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與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在教學中,要將體育教學與心理教學進行融合,對于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建立符合學生成長與自我發展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品質的培養,是現代課程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變化之處。
三、課堂教學觀的轉變
學校開展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目前,在職業技術學校的體育課程教學中,體育教學內容較為繁雜,并且體育教學課時較少,受其他專業課程的影響較大,并且由于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使得體育教學目標難以得到有效的實現。在開展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現有問題,對于課堂教學觀念進行改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與方法為教學主要目的,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逐漸的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與實際意義。在課堂教學中,要避免教學內容的低級重復,避免出現教學內容空泛、形式化等問題。新的課堂教學觀的應用,需要教師提高體育知識的含金量,并且將課堂知識進行系統化與基礎化。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于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美好情操進行培養,讓學生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與適應能力,通過不斷的自我探索,來真正的實現學生自身主體學習地位。
四、交流觀的轉變
在體育教學中,課堂交流主要可以分為四種,主要包括教師的單向交流、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共同討論交流四種。傳統課堂交流中,教師的單向交流為主要的課堂交流模式,教師通過對體育知識的演示,通過學生的模仿來完成體育課堂教學,整體教學方式較為死板和單一。現代體育課堂教學中,要注重交流方式的多樣性,通過實現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使得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渠道,從而更好的完成體育教學工作。良好的交流觀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多渠道、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多種多樣的交流討論模式,讓學生更加系統、有效的完成體育知識的學習。
五、結束語
中專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教學觀念的更新與改進,是現代體育教學工作發展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并且積極的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為推動新教學模式提供有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