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創作演出的口梆子新編歷史劇《釜山合符》,講述的是發生在華夏大地5000年前的一次以炎帝為代表的夏族、以黃帝為代表的會族、以蚩尤為代表的“九黎”多氏族、多部落等三方面的民族融合,合符的價值在于她從此奠定了中華大一統的社會基礎,不僅共推軒轅為天子,公認黃帝為共主,而且以符契形式,共創了以龍為標志的統一圖騰,同時定都涿鹿,形成了以休戰、促和、撫民、安定為主格調的合符文化。口梆子新編歷史劇《釜山合符》正是沿著這一故事脈絡,鎖定人物,謀篇布局,濃縮情節,組合排列,并以極其新潮的現代戲曲表現手法,謳歌了這一具有深邃文化內涵和現實教育意義的歷史事件。
從口梆子新編歷史劇《釜山合符》看,這出戲至少應該有以下幾點值得給與肯定:
一是人物集中。全劇主要安排了黃帝、炎帝、蚩尤、青陽、嫘祖、姜慈、少昊、倉頡、刑天、赭言、農英、有雄、烈山、九黎等14個人物,突出表現的是前8個角色,且在全劇中各有戲份,致使人物性格顯得十分鮮明。如對黃帝、炎帝、蚩尤三位人文始祖,還有被戰爭無端致死后只能依靠銜泥填海完成夙愿的青陽和會養蠶的嫘祖以及會造字的倉頡等,都在舞臺上表現的活龍活現。
二是行當齊全。不知道排起戲來是怎樣一個陣容,僅從劇本文字表達看,必然會是有很全的行當配置的,如黃帝是老生,炎帝是花臉,蚩尤是小生,青陽是小旦,嫘祖是青衣,姜慈是老旦等。至于其他(她)角色,我以為,有大凈、二凈、丑行及其一排子武生、武旦等。
三是場次分明。清晰地看出來每一段故事如阪泉鏖戰、倉頡泣血、河畔織愛、炎黃和棋、涿鹿廝殺、釜山合符等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境。給人的是一種通透、自然、合理、流暢的心靈觸動。
四是戲文通俗。如開場的序歌是這樣的:(男)喲……嗨……嗬……,(女)古山古石今猶立,古日古月今猶存。古風古韻把古老的故事傳頌,華夏兒女同一個祖先同一條根……,這該是多么簡潔明快的文字風格啊!包括所有唱詞和念白,找不到一個生冷字眼,都會在一種近似拉家常的鋪陳中,把劇情和人物演繹刻畫出來。
五是構思精妙。一出戲,有無“戲眼”是決定成功與否關鍵的一招。口梆子新編歷史劇《釜山合符》令人鼓舞的地方,恰恰正是抓住了一出戲的“戲眼”,把本來兩對天造的情侶(農英與倉頡、青陽與蚩尤)硬是活生生地拆散在了連綿戰爭的血腥打斗中,在舞臺上,用事實證明,天下需要安寧,天下需要共和,再也不要無休止地征戰了。
六是主題鮮明。企盼和平、推進和睦、加速建設、造福人民,這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意識,華夏兒女在遠古時期就有的合符之舉,正好可以拿來作為最好的教材,幫助那些好戰者、好斗者,走出“戰”和“斗”的陰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一個和平使者,做一個造福使者,而不要去做破壞世界正常秩序的千古罪人。
通過口梆子新編歷史劇《釜山合符》,我還有以下兩點深切感受:
一點是特別贊賞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對劇院服務方向的定位和張揚。大家都知道,地方戲,地方戲,顧名思義,就是說地方戲的立足點應該定位在服務地方人民群眾的基點上,只有不斷地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東西,通過藝術加工,變為戲曲作品,搬上戲曲舞臺之后,才可謂是真正在落實地方戲的根本任務。口梆子新編歷史劇《釜山合符》的誕生,正好如同以往創作的《天漠灘》、《太阿劍》、《梳妝樓》、《龍城二嬌》等劇目一樣,不僅很好地體現出了這樣一個定位,而且再一次使其得到了準確而必要的張揚。
另一點是特別贊賞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對劇院自有人才的重視和信任。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排演的一些傳統劇目和新創劇目,包括移植劇目《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成敗蕭何》等,劇院不僅想方設法在創造各種機會,為老演員進一步深化和提升自己的舞臺表演藝術提供展示平臺,而且對青年演員尤顯重視和信任,以口梆子現代戲《鍘刀下的紅梅》為例,其中的演員年齡大都在二十歲上下,卻演出了人人嘆服的劇場效果。《釜山合符》的劇本,也是由劇院的一名青年編劇杜春江執筆寫下的,如果沒有劇院的重視和信任,是很難想象出怎么會產生出這樣優秀的劇本來。
張家口是晉劇的第二故鄉,口梆子也經歷了山西中路梆子、晉劇到口梆子的演變過程,我真誠希望在眾多張家口藝術家的奮進和努力下,能出更多更好的新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