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傳入我國已達百余年之久,它本身是一種西方文化和文明的產物及載體,但在鋼琴前加上“中國”二字,便有了特定的含義,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鋼琴與中國文化相交。它被中國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等文化所滲透。中華民族歷來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特點并使之融匯在自身的文化特質中。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促進了鋼琴在中國的普及和深入人心,隨著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利用鋼琴創作音樂來抒發中華民族自身情感,大量的中國鋼琴作品在不斷地涌現。本文所探討的并非單純的“中國鋼琴作品”而是具有中國音樂風格特征的鋼琴作品。
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多元化語境中百花齊放,大體來說,分為改編和原創兩大類,而它們都是大量的引用民間素材。何謂“改編”呢?楊洪冰先生給出了這樣的定義:改編,是指將原有的音樂作品在其他的樂器上或以其他樂器音樂形式進行移植,或者對民歌等曲調以器樂音樂的形式進行創造性的發揮、發展和編配。我簡單認為,鋼琴音樂的改編不同于原創僅僅是以引用的民間素材作為表達自己想法的出發點,它主要是保留原作的氣質和精神內涵。
鋼琴音樂的改編創作大致分為四類:根據古曲改編創作的、根據民族器樂作品改編創作的、根據民歌及民間小調改編創作的、根據戲曲及舞劇等其他音樂元素改編創作的。本人在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調查研究中,針對由古曲和民族器樂作品改編創作的兩類中國鋼琴音樂進行了研究。
對于中國萬千鋼琴學子來說,接觸改編自中國各地區民間歌曲的鋼琴作品,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本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途徑。在當今社會,崇洋媚外現象嚴重,中國的青少年更多學習的是西洋樂器,更多接受的是時尚的流行音樂,他們很少有機會欣賞和學習真正的中國民間歌曲。所以通過學習中國民間素材改編的鋼琴作品,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并熱愛本國的傳統音樂,形成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的藝術審美情趣和鑒賞力。
鋼琴改編曲以作曲家們用豐滿而又能與中國旋律融為一體的多聲化手法、民族化以及特殊的音色模仿等技法,使鋼琴這件西洋樂器煥發出獨特的中國魅力。
在改編古曲時,曲式的結構對于東西方來說存在差異。西方注重理性邏輯的思維,其作品結構比較嚴謹有序,而中國的傳統思想強調的是感性形象的散性思維。中國的傳統音樂主要以音樂的旋律的線條發展為基礎,結構往往根據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的需要而決定。
由古曲改編的一些鋼琴作品在曲式結構上較大程度保留了原來音樂面貌,這樣,它們就保持了中國音樂原汁原味的風格特色。王建中先生根據古曲《梅花三弄》,發揮鋼琴的特點,改編出一首十分精彩的同名鋼琴作品?!叭笔侵笇χ黝}的三次變奏,包括高聲弄、低聲弄和游弄,是在同一首曲調上的不同變奏。改編為鋼琴曲后,沿用的原曲的多段體結構,主題做多次的變奏發展,由序奏、主題、主題的變奏、結尾段構成,通過速度的又慢到快的不同變化來對梅花不同的姿態進行描述。儲望華先生根據民間藝人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編而成的鋼琴作品,去掉了原曲在演奏上的即興性,將結構整合為引子、主題、三次變奏和尾聲,這樣使得演奏時感情的流露更加自然。黎英海根據隋唐時期琴歌改編的鋼琴曲《陽關三疊》,保留了原曲的疊奏手法,即基于同一音樂輪廓的自由反復、變奏、展衍或即興發揮的音樂結構形式。
這樣改編的鋼琴曲,體現了一種真正的、純粹的中國特色,在它的整體結構中,以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方式來組織鋼琴音樂。在演奏時,要采用整體思維進行演奏,這樣可以宏觀的準確把握中國鋼琴作品的層次感,尤其上述幾首復調作品,既要重視音樂旋律的走向,也要重視和聲織體的變化,既要清晰地演奏主題旋律,也要清楚地彈奏其它各聲部。
以民族器樂作品為素材進行改編的鋼琴曲,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創作手法?!断﹃柡嵐摹吩且皇字呐脗鹘y大套文曲,黎英海根據不同版本的琵琶譜和合奏譜改編而成的鋼琴曲《夕陽簫鼓》模仿了鼓、蕭、古琴、琵琶、古箏等多種民族樂器。它在保持了原曲形象古樸、自然、典雅的基礎上,通過在音色上的模仿,創造了清淡、悠遠、婉約的音樂意境。引子部分的節奏比較自由但不夸張,由松到緊的同音反復,模仿民間音樂中慢起漸快的鼓聲,這時演奏時觸鍵要強調垂直落下的頓挫感;之后模仿蕭聲的同音重復的手法時,要與鼓區分開來,使用手臂重量彈奏;引子中的雙手交替競奏則是模仿琵琶輪指的泛音效果,表現了意境空靈、淡泊名利的音樂形象;對于琵琶的“掃拂”技巧的模仿把音樂推向高潮。這些手法不僅體現了民族樂器的特點,還大大豐富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抖吃隆窞榱四7鹿覙菲鞫难葑嗵攸c,在重音的彈奏上要考慮二胡的弓法,在鋼琴上彈奏時,盡量增加指尖的觸鍵面積,用手臂深深地將手指以揉和摁的動作來觸鍵?!独C金匾》是渭南地區的一首民歌,原名《繡荷包》,之后被譜成古箏曲。我國著名鋼琴家王建中先生將這首濃郁的民俗風情的曲子改編成為了鋼琴曲。為了演繹好這首作品呢,首先要了解原樂器,也就是古箏,這樣才有利于更加準確的模仿,曲中演奏左手的“滾奏”和右手的裝飾音時,要用指甲在琴鍵上放松地進行刮奏出流水般的聲音,以模仿古箏的音色。
音色模擬是體現中國音樂意境和韻味的重要方式,同時它還是是喚起連覺體驗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發生對應關系的重要環節。中國作品中踏板的劃分也有其特殊性,旋律的進行是踏板劃分的首要考慮因素。在《二泉映月》的開頭部分,為了模仿二胡的一弓一音的特殊演奏效果,每一個十六分音符都應該換踏板。另外,踏板要保持作品和聲效果的干凈。
綜上所述,根據中國古曲改編成為鋼琴作品,這樣的創作方式既能讓中國傳統音樂走向世界,又能顯現中國傳統音樂的特性。改編這一另一種形式的創新,創造了民族化的鋼琴音樂語言形式,并且促進了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形成,它屬于鋼琴音樂,但更屬于中國整個音樂文化!
作者簡介:牛浩琳,河北師范大學2013級學生。指導教師: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