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個性化教學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重視的內容,個性化教學是未來的一種趨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個性化;小學數學;策略
前言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豐富的學習資源對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學不能再是純粹的知識灌輸,而應當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成長上。因此,在新的時代,教育提倡個性化教學,強調創新與合作。小學數學教學開始逐漸向個性化教學發展,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真正做到教育面向未來。
一、個性化教學的意義
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拉得更近,人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種信息所帶來的趨同性要求教育必須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奠定創新的良好基礎。如今,教育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的個性,教學活動堅持以學生為出發點,著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與人相處的能力。個性化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符合教學改革的目標。個性化教學實際上是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展開的教學形式,這更能激發每個學生體內的潛力,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最終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今,我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我國需要更多具有個性的、獨具創造力的優秀人才,傳統填鴨教學模式壓抑了很多學生的天性,如今個性化教學的實施給每個學生都帶來更多發展的機會。我們知道,小學數學有助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精神,另外在數學教學中,學生還可以大膽想象,一題多解,從而打開思路。
二、個性化教學的策略
1.采用分層教學法
小學階段的數學是由易到難,逐層遞進,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的知識點有所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知識積累有差別,有的數學教師會跨年級教學,此時教師必須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吸收能力。數學教師要適應不同的教學對象,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性,采用分層教學法,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高效快速的掌握知識點。
分層教學法要求數學教師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圍繞學生的具體情況,目標不能過于高也不能過于低,教學目標過高容易打擊學生積極性,目標過低則不利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同樣一個教學內容,教師要對該知識點進行分層,不同的學生所需要達到的目標不同。
2.加強師生對話
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個性化教學必須重視師生對話,據調查顯示,很多教師只注重課堂上灌輸知識,忽視了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導致師生對話減少,距離疏遠,教師缺乏對學生的真正了解,以至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新時代,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良好的關系,加強師生對話。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和溝通,教師可以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習方式好學習態度等。教師要主動走近學生,多啟發學生,鼓勵學生。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學生在一堂課之前精神抖擻、斗志昂然,然而學到后面遇到一點難題沒能理解就開始泄氣、失落,還耽誤了后面知識點的學習。對于這種情況,數學教師要隨時跟進學生的學習,下課之后主動去和學生談話,幫助學生解決未能解決的難點,疏導學生的心理,并幫助學生找到問題所在。加強師生的對話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被呵護、被尊重,這樣學生也慢慢會敞開心扉,主動和教師分享交流。加強對話還包括教師在課堂上多與學生互動,教師要多設計一些巧妙的問題來啟迪學生的智慧,通過問答來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這種師生間的對話并非單方面的,而應當是互相啟發和補充。通過對話,教師更加了解學生,學生也能夠理解教師,雙方的視野被打開,從而推動了彼此的進步。
3.評價個性化
過去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都是千篇一律的評價,有的教師甚至是敷衍了事。學生無法通過教師的評價準確地掌握知識點,更無法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事實上,每個學生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那么作為教師要學會個性化的評價方法來評價學生,讓學生客觀全面的了解自己,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積極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個性化的評價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十分重要,小學生的自我認知有限,教師如果多真實地、客觀地、積極地評價學生,學生更加能夠認識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個性化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中保持謙虛、樂觀、積極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束語
小學數學教學與個性化教學密不可分,數學教師要掌握教學的技巧,做好巧妙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實行差異化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郅庭瑾,尚偉偉. 個性化教育實踐概況與未來發展思考[J]. 教育發展研究,2016,(06):53-57.
[2]劉鴻儒,凌秋千. 基于“個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養”培育[J]. 現代教育管理,2015,(08):95-99.
[3]楊紅霞.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調研報告[J]. 中國高教研究,2014,(10):44-51.
[4]崔瑞鋒,田東平. 個性化教育及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J]. 教育探索,2004,(06):49-51.
[5]徐蓓春. 試論個性化教學的時代意義[J]. 教育探索, 2003, (1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