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許多相關觀點,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確要求學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養。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就要語文教師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實現。下面,筆者淺談一下教學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析詞品句滲透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抓住課文中關鍵性詞語或句子、段落,即“文眼”,有層次地剖析、點撥是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一種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途徑。例如教學《孔乙己》一文時,就要抓住“笑”一詞引導學生分析。“笑”一詞在文中出現了十次之多,孔乙己兩次出場都是在笑中走來,又在笑聲中走去,特別是第二次來酒店是在人們的笑聲中坐著用“手”走出來的,這是多么令人同情而可憐的人物。文中卻用“笑”來為他做背景,可見封建制度對人們毒害之深,當時的人們又是多么麻木。這樣以笑寫悲更見其悲。這樣從“文眼”入手挖掘出社會根源,使學生認清封建社會,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更加熱愛社會。
二、指導朗讀滲透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過對文章語言的分析來領會,但是借助朗讀來體會則更加具體可感,因為朗讀是以聲音作為載體把思想感情“物質化”了,對學生來說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學生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如教學《蘇姍·安東尼》時,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段進行自由品讀,然后交流共同欣賞,有位學生選擇的語段是:“法庭斗爭”的辯護詞。該生讀得聲情并茂。教師順勢啟發:剛才這位同學讀時注意到了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現在再請他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聽,他讀時表情怎樣,哪輕哪重……再想他為什么要這樣讀。該生再讀后,教師并不急于讓其他學生評價而是讓他們學著也開口讀讀這些話,結果學生也“喊道”“大聲疾呼”慷慨陳詞,振聾發聵。最后,教師又安排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至此學生在對詞語的揣摩、比較中領悟這位女性大無畏的氣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語文教學德育滲透實際上是教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同步運行、相互激發的和諧共振的過程。讓學生在朗讀中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從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討論爭鳴滲透法
對課文質疑必然伴隨著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討論、爭鳴,而這樣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閱讀引向深處的過程。如,上《愚公移山》一文,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針對愚公行為的“智”與“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說“愚公面對的是工程浩大的兩座巨山,路途遙遠、工具簡陋、人手少、移山計劃可能會中斷”,認為搬家更明智。有的則認為愚公貴在有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今天改革開放所必須大力提倡和積極發揚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只是“指一點門徑”、“給一點暗示”(葉圣陶語),讓學生“自求得之”,“隨時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充實自己的經驗,讓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發展,“從心里頭說一個‘好’字,一個‘美’字來,不至于跟別人‘說長道短’”。在這樣的討論爭鳴中,學生撥云見日明白了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討論爭鳴使語文課堂的教學得到了升華,既培養了學生的道德觀,又樹立了學生的人生觀,奏響了“文道合一”的樂章。
四、知識遷移滲透法
教學過程中巧妙地把文本之意、教授之意與學生所悟之意有機地串聯起來,用簡潔的課堂語言讓課堂氣氛活潑生動,讓學生融入情景,投入感情地展開思維,達到“形散”與“神不散”的和諧統一。如《海燕》一課,當教師在講析“愁”和“煙”所牽連的情感關系時,首先讓學生談對“愁”和“煙”的印象。學生所談都是很表象的直覺,教師巧妙地引導,導出了“魂牽夢繞”一詞,緊接著啟問:“愁”和“煙”這一特點與什么東西相似?要求舉出例句。學生思路一下打開了,有的答“麻”,如“剪不斷,理還亂”;有的答“絲”,如“春蠶到死絲方盡” ……教師再提示“水”,學生隨即答出“抽刀斷水水更流”。這時老師一收,問:作者身居海外,愁什么?如煙的思念是什么?學生豁然開朗:這是綿綿地思念故鄉,思念祖國的強烈愛國主義感情,于是,一堂課就由課內到課外,由知識遷移自然地達到對主題的理解,對學生的德育也水到渠成了。
五、言行感染滲透法
如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生的自主意識大大增強了,他們并不是對教師百依百順,言聽計從,而是特別注意在日常工作、學習的實踐中關注教師的一言一行,并從教師身上選取做人的準則和行為的榜樣。教師的形象可以具體地告訴學生如何想問題、如何行動、如何對待人生、如何對待事業。教師正是通過教學過程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進行“言傳”,還表現在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進行“身教”。“言傳身教”是教師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師要提高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學生才會對教師發出自內心的尊敬、熱愛、信任和敬佩,從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隨教師,實現德育滲透的目標。這正如俄國教育者烏申斯基說的“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自覺把教書和育人當做自己的高尚職責,把握時代跳動的脈博,深鉆教材,找準德育滲透的突破口,恰到好處地進行滲透。讓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是象油與水似的游離狀態,截然分開,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難以分割。使學生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不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長進,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