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倦怠是西方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較為流行的一個概念,指個體無力改變對付出和回報之間顯著不平衡的知覺反應,在這種知覺的影響下,導致個體對所從事工作的厭惡、冷淡,對服務對象的退縮、不負責任,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理、心理疲倦狀態,稱為職業倦怠。目前, 在我國對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筆者試圖通過分析體育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成因, 探索有效緩解和消除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更有效地幫助廣大體育教師提高職業素質, 以適應體育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研究對象與方法
采用全市中小學運動會期間和全市工作在一線的51為老師交談,利用工作之余和多名家長學生訪談。
結果分析
社會因素(見表 1)
1、中學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社會因素調查
由表 1 可見,45%的體育教師認為由于從事的職業地位低而產生的經濟待遇、社會權益和職業聲望較低等問題是他們產生職業倦怠的最大因素,43.1%的體育教師對職業前景不看好,缺乏成就感,想放棄工作。同時,有37.2%的體育教師感到在熱衷于短期功效的現實社會中,體育教師的工作績效因具有模糊性和延后性特點而不被社會認可,于是厭倦體育教學工作;有 31.3%的體育教師認為現行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對體育教師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和激勵機制,也是他們產生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校因素(見表2)
2、中學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學校因素調查
由表 2 可見,有43.1%的體育教師認為,他們長年從事的工作枯燥、單調,加上艱苦的工作環境容易使其身心疲憊,閑時多種角色互換,更使他們對工作產生厭倦;39.2%的體育教師認為學校考核機制過于單一,過分強調業績,使他們感到壓抑;35.2%的體育教師認為由于中國教育長期受重智輕體傳統觀念的影響,有 29.4%和25.4%的體育教師認為學校在福利待遇、晉升職稱或提升、進修學習機會等方面對體育教師不公,與其他學科教師反差較大,存在專業歧視,使他們頗感壓抑以致喪失工作熱情。
個人因素(見表 3)
3、中學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因素調查
由表 3 可見,37.2%的體育教師認為,由于中學體育教師短缺、教學條件差、工作量大、教學工作在低水平上重復,使其感到厭倦;33.3%的體育教師雖然熱愛本職工作,但面對新的挑戰和壓力,給自己定下過高的奮斗目標,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從而動搖了職業信念;有 19.6%的體育教師由于長年從事戶外體育教學工作,并隨著年齡增長和體能、運動技能的不斷下降,其身體勞損,25.5%體育教師面對新的挑戰和壓力,無所適從,導致教學目標和動機缺失;有 19.6%的體育教師由于個人生活發生變化,造成心理波動,價值觀改變,對工作產生倦怠情緒。
另外,從調查中得知,中學女性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情緒甚于男性體育教師。其主要原因為:(1)男女在社會化過程中角色培養的差異性,使其面對同樣的社會要求時易產生心理沖突;(2)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3)工作與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之間的矛盾[4]。
4、對策
4.1努力改善中學體育教師工作條件
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盡快執行《新義務教育法》和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克服體制性障礙,加大基礎性投入,改善中學體育教師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和條件。只有在改善和提高體育教學工作條件的前提下,中學體育教學工作才能步入現代化軌道,才能更好地發揮體育教師的再創造性勞動能力。同時,應加強師資培訓,提高中學體育教師整體素質,增強他們在艱苦條件下工作的信心,從而增強其抗倦怠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中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推進。
4.2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創設一個公平、公正、寬松、舒適的教學環境,創造條件讓中學體育教師獲得事業成就感。優化校園人際關系,幫助教師溝通情感從而維護其心理健康。各級政府應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提高中學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改變社會偏見,提高其工作熱情;學校要為體育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建立健全考核、考評制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體育教師工作,以使體育教師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4.3中學體育教師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
自我心理調節是克服倦怠心理的關鍵。首先,體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主動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迎接知識經濟和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挑戰。其次,體育教師要從多方面、多途徑了解自己,要學會從周圍世界中獲取有關自身的真實反饋,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對自己嚴格要求但不過分苛求,虛心聽取他人意見但不影響個人情緒,坦然面對客觀現實,不為外界環境所誘惑,始終保持一種愉悅的態度。最為關鍵的是,體育教師應學會自我放松、調節,當遇到心理困擾、挫折時,能夠通過暗示、自我激勵和自我宣泄等方式釋放或疏導不良情緒,以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緩解職業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