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社會科學,簡單的空洞說教,難以收到教育效果,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發揮思想品德課的自我教育功能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凸顯思品課的時效性,把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信息技術;德育功能;主體作用;時效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社會科學,如果教師平鋪直敘,照本宣科,就會使德育像過眼云煙一樣,在學生頭腦中轉瞬即逝,不會留下深刻印象,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氛圍,發揮思想品德課的自我教育功能
在思品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豐富的動態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具體的事例、情境等的感知,激發學生的動情點,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自我教育。如講授九年級《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相關內容時,我制作課件《地球——人類共有的家園》。通過視頻,展示地球博大胸懷,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靜靜地接納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排放物,并盡自己所能加以凈化,再饋贈于人類。學生對地球的敬意油然而生。隨著學生對地球愛的情感升華,我又播放一段被人們砍伐后剩下的樹樁、直冒黑煙的煙囪、毫無生機的沙漠、波濤洶涌的洪水、觸目驚心的泥石流等畫面,并設置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了什么?如果人類一如既往地為所欲為,對自然肆意踐踏,等待人類的將會是什么?我們應該力所能及地為環境建設做些什么等等?當學生的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我及時引導他們抒發心中的情感。于是學生們紛紛慨嘆: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類自己;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勢在必行;我們要樹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情緒感染,內心的觸動和感悟自覺內化為自覺行動。
二、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能使學生主動發展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思品課理論性強,如果教師的語言缺乏藝術性和感染力,往往會變成空洞的說教,枯燥無味,學生毫無興趣可言,當然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信息技術提供的情境刺激多種感官,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種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知識,比單一的聽老師講課強得多,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我在引導學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時,選取了影片《驚濤駭浪》片段,圖片岳飛和《滿江紅》、舞蹈《千手觀音》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分析歸納造成挫折的原因,學生們結合課本,相互討論,很快找到了造成挫折的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隨后,我又播放了馬云、喬布斯、楊振寧、張海迪等名人由失敗走向成功的足跡,告訴學生們:人生難免有挫折,挫折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在欣賞視頻中,學生們尤如身臨其境,深受啟發,很快發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采取恰當的解決辦法、激發探索創新的熱情、學會自我疏導等等,這些才是戰勝挫折的利器,這樣,借助信息技術,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三、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時事精準教育,凸顯思品課的時效性
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課內的事例、圖片等都是幾年前發生的事,沒有新鮮感,使德育略顯滯后性,影響了對課堂教學重、難點的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自然影響了德育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鮮活的社會熱點、焦點及時引入課堂,創設情境,把基礎知識與社會熱點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思品課的積極性,以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
在教學中,我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最新的、多層次的熱點新聞,創設逼真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憑借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事物,進而突破重、難點,更好地提高思品課的德育實效。比如,教學九年級第五課第二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借助信息技術播放2015年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的視頻,學生看過后,印象深刻,從心理感受祖國的強大,從而增進愛國主義情感,加深對民族精神的理解,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理,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精神境界得到自我升華。
四、利用信息技術,把德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當今社會的復雜性和信息來源渠道的多樣性,使得現在的學生比過去更有思想性,對于簡單的理論,他們早就能熟記于心。因此,即便是初中生也已經自我感覺成熟,單純的理論說教即便是利用多媒體展示,同樣會讓課堂顯得單調、枯燥。在思品教學中應走出這樣的誤區:講授了思品課上的內容,就等于進行了德育教育,實際上,學生接受品德教育是一種情感體驗,是內心的感悟,是精神的升華。因此教師應該注重挖掘各種資源來充實課堂。思品課的德育陣地本就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在課堂之外,還有很多實踐活動是可以被有效地利用的。如:在暑假期間,我對初二年級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作業——美在身邊,學習有我。要求學生自己觀察,處處留心,尋找身邊的美,通過flash、 ppt等方式記錄下來并發至我的郵箱。假期結束后進行交流分享。學生們的積極性高,參與面廣。我把匯集的學生作品制成光盤,利用班隊課時間,組織全年級學生觀賞。作品中,有用眼睛的視覺發現了美的畫面;有用鼻子的嗅覺發現了美的氣息;有用耳朵的聽覺發現了美的音色;有用嘴巴的味覺發現了美的味道;有用手指的觸覺發現了美的姿態;有用心靈的感覺發現了美的神奇奧秘。學生的心靈得到了凈化,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情不自禁地樹起了自己的標桿,從而使德育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參考文獻:
[1]《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思品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蘇雪琳.
[2]《淺談信息技術助推初中思想品德課時事精準教育》蔡文委.
[3]《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思品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賈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