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歷來是對學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經典篇目。小說以我上最后一堂法語課時所見所感為線索,用雕塑的藝術刻畫了“我”和韓麥先生的形象,淋漓地表現了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在閱讀中,隨著情節的推移,人物情感的變化,讓讀者不知不覺的融入其中,油然而生一絲悲壯的愛國情素。細細的品味,這些許情感的被激起,除了源自主要人物的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外,還來自于作者精心安排的一群次要人物,他們那看似不經意的行為,自然隨性的幾句話,卻似美麗的花朵下那碧綠的樹葉,對文章的主旨起著不能缺的烘托煊染作用。
當“我”還能克制自已向學校走去時,第三段中出現了一群人“在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土土兵正在操練。”在二十四段中,他們又出現: “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收操了。”作者精心設計了這群次要人物的兩個行動——“操練”和“收操”。看似不經意的一個細節描寫,卻讓讀者看到他們在占領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后還在積極備戰,妄圖吞噬整個法國,狼子野心召然若見。在被占領的領地上練兵、收兵,行為自由傲慢。作者抓住這一細節,用簡潔的語言,把普魯士侵略者在被占領的土地上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丑態生動地展現出來,讓讀者不知不覺中已然走進普法戰爭那弱肉強食,硝煙彌漫的戰爭中,從普魯士人的驕橫和法國人凄楚的生存境況中已然感覺到若國受欺凌,弱國人民的命運悲慘而未來撲朔迷離。法國的不幸,自然沉沉的觸及讀者的靈魂一一弱國受凌,我當愛國。拳拳愛國心不禁油然而生。“山雨欲來風滿樓”這等現狀預示著不尋常之事的必然發生。在第四段中作者寫道:“我走過鎮公所的時候,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后又寫道:“鐵匠華希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里看…”,作者在這里描寫了看布告的“許多人,站著”“擠著”的人中有一向忙于工作的鐵匠,而我從這里曾了解到的都是“戰敗啊”“割地啊”之類的“壞消息”。由前面的普魯士兵及今天的鐵匠,一切都不尋常。將會發生什么,這里的人們將面臨怎樣的災難?讀者的心也隨之一緊。弱國受欺凌,弱國人民前景緲茫。嚴酷的現實,自然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憤恨和對法國人民的不幸的同情。情由景生,此景此情,共同的情素自然也就是“愛國”了,這群次要人物的活動,把緊張的戰當了,嚴峻的形勢烘托出來。有什么事情將要發生,情節的發展和被這群人喚出來的情素激起讀者要探個究竟。
當“我”走進教室,看見“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木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其中有郝叟老頭兒,戴著三角帽,有從前的鎮長,從前的郵遞員,還有些旁的人。個個看來都很憂愁”。這些特別的“學生”讓我的預感得到證實,先生的話卻一語道破天機,讓我明白“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些人的到來“好像告訴我,他們也懊悔當初沒常到學校里來。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忠誠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這群老人,本應在祖國溫暖的懷抱中安享晚年,享受著太平,享受著做人的權利,享受著闔家歡樂,然而因為國家的破敗,他們遭受他人的欺凌,他們的未來如雨中浮萍,如今他們失去的不僅是生活的安寧美好,他們失去的是語言,失去的是尊嚴。明知“失去語言就只能當亡國奴”,在這樣的黑暗現實中,他們也只能以“懊悔”“敬佩”的行動來表達自已的憤瞞心情和抗爭的決心。他們臉上的“憂愁”是對將要失去的國土,語言的“憂”,是對國土和母語真摯的愛。這些特別的人的特別的行動,如洪鐘撞擊著讀者的內心深處,如警笛震懾著讀者,“唇危齔寒”“國破家亡”。我們理應從“我”的教訓中獲得啟示,愛國的情素不知不覺中象“我”一樣的被激發出來。
作者除了寫這一群“邊皮”人群外,還把筆觸放在詳寫郝叟老人上。在第十段中寫道:“郝叟還帶著一本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跟他們一起拼這些字母,他感情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他蔽尋自珍的行為,他認真專注的態度,讓讀者為之肅然起勁。一個本應泰然安度余生的老人,為何重溫自已可能學過,用過的語言并且還如此的賣力,大概是因為他在拼讀時想起了韓麥爾先生在上語法課時說過的一席話:“…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理,永遠別忘了它,忘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老人珍惜這最后一次法語課,珍惜這最后一次學習自己語言的機會,不就是為了把這把“鑰匙”拿在自已手中,希望用一個老人的行為來感召他人,團結起來,積聚能量,光復國土,不再當亡國奴。郝叟是老了但他“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愛國之心不老,他用自已的語言,謀生數載,而今落得不準用的凄涼,他的不舍,不就是用自已的行動不告戒向“我”一樣曾經不懂得珍惜的人們,國家破敗,人民會失去很多:失去國土,失去家園,失去語言,失去尊嚴……慘慘戚戚中,讓人對他倍生敬意,推人及已,生發來自心靈中最真最摯誠的也就是愛國之情。
有人說:“讀《最后一課》,始終能獲得一點情的拔動。”這點情就是愛國之情,這種情不分時間,不分國度,不論制度,只要用心去讀都能從中自然而然的得到。一般人們都認為它主要來自于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來源于簡單真實的故事情節,來自于典型環境的烘托。但細細的讀來,這種情素還來自于作者精心設計并適時出現的各色邊層人物。他們的出現除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外,還能通過他們的行為、語言、喚醒人們,觸動人們最真實情感。更主要的是通過這群人的思想情感的變化,使主人公的愛國之情更鮮明更濃烈,使主人公愛國形象更具體更栩栩如生。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優秀的小說能塑造完美的藝術典型,完美的藝術典型少不了眾多非典型的各種角色的陪襯,就象鮮花與綠葉,壁韌與群山一樣。大概《最后一課》的次要人物就是這樣的作用,產生的就是這樣的藝術效果.。讀者們在為典型的愛國者形象折腰時,也不得不嘆服作者精妙的構思和層層鋪設的寫作藝術,在被濃郁的愛國熱情所融化時,不也不得不承認:不朽的主題,因有永恒的次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