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的主題,它是國家民族得以振興的強大動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深入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要充分發揮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作用”。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各類紀念館對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博物館、紀念館是進行愛國主義的最佳基地。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明天的主人,讓青少年通過紀念館感知歷史,認識現在,探索未來。而如何運用多元方式對青少年進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則成為當今紀念館的一項長期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社會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及歷史文化古跡和革命紀念館要堅持公益原則,為中小學生開展教育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西柏坡紀念館,擔負著向國人進行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及艱苦奮斗精神的宣傳教育重任。在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開展巡講,讓西柏坡精神走進校園。西柏坡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而宣教工作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代言人,基地的作用要靠宣教工作者的宣傳表現出來。我們積極開展“西柏坡精神進校園”,每年組織講解員義務到廣大中、小學校給學生上黨史課,進行專題講課40余場,召開做好未成年人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師生座談會10余場,為50余所學校擔任愛國主義義務教育輔導員。“西柏坡精神進校園”受到河北電視臺及河北日報多家新聞媒體的跟蹤報道。
開展巡展,讓愛國主義教育走進校園。巡回展覽是紀念館“走出去”的一種形式,是一種靈活、快捷、流動性強的文化傳播方式,它能夠使區域文化在較短的時間內傳播開來,隔斷空間上的障礙,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館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把固定陳列展覽搬進校園,主動走進校園,走進中、小學生中。幾年以來,我們推出《中國命運的決戰》、《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無名的豐碑》等8個展覽并在全國巡展。所到之處受到了大家一致好評,得到了教育界的好評。
開展巡演,愛國主義教育寓教于樂。組建西柏坡精神宣講團到全國巡回演出。這些都是宣教工作者利用業余時間自編自演的西柏坡題材的歌舞節目,例如小品《進京之前》講述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后,通過一個小戰士不愿意吃苦的故事,講到雖然進京了,但是“兩個務必”精神永遠不能忘記,否則就成了李自成。歌曲《柏坡明燈》仿佛讓你看到一盞昏暗的油燈下,毛主席正在挑燈夜戰,為新中國的成立渡過的一個個不眠之夜……這些情景劇、小品、歌舞等多種藝術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我黨在西柏坡時期的光輝歷史,弘揚了博大精深的西柏坡精神。幾年來,宣講團的足跡深入到北京、天津、廣州等地的中、小學校巡回宣講演出,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幾年來,宣講團為中、小學生演出300多場,學生觀看人數達18萬余人次。受到中央領導和熱會各界的歡迎。
開展“小小講解員”活動,開辟未成年人第二課堂。如何讓孩子們被動的聽變為主動?我館與學校積極聯系,請中小學生走進紀念館、當小小講解員,讓他們親身參與到社會宣傳教育的角色中。我們將西柏坡的故事提供給學校,由學校挑選推薦孩子們熟記,然后到西柏坡紀念館實地鍛煉。宣教部校外輔導員從站姿、眼神、動作、表情等手把手教孩子們,讓孩子們掌握講解方法、技巧。經過多次培訓演練,有5位小學生能熟練地、大聲的為前來參觀的成人及學生進行講解。成為我館正式掛牌上崗的小小講解員。我是“小小講解員”體驗活動,現已成為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的標志性品牌。主動與各學校聯系,讓孩子們走進革命圣地,進行社會實踐。我館已成為150多所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通紅色網站,讓愛國主義教育走進家庭。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傳媒手段,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未成年人鉆進“網”里。我們利用這一平臺,與省委宣傳部、新華社、人民網站聯合,先后開通了《西柏坡》、《西柏坡圣地》、《紅色旅游》網站,建立智慧旅游與紅色旅游相結合,開通西柏坡紀念館網站,通過這個網絡平臺,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文字、圖片及影視資料等,充實到網上來。網站欄目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技術使傳統的德育素材變得形象生動,為未成年人自助學習提供了喜聞樂見的素材,青少年足不出戶就可以觀看了解到西柏坡的更多信息。網站生動的畫面受到廣大家長和未成年人的歡迎。
在新形勢,新要求下,博物館仍需結合廣大青少年的新特點,不斷創新宣教方式,逐步增強吸引力,引導更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