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父母教養方式會影響青少年自尊水平。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父母給他們更多的溫暖與理解,有助于他們形成較高的自尊和積極的自我評價,從而健康地成長。反之,如果嚴厲懲罰、拒絕、否認則不利于他們自尊的形成,進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
關鍵詞:青少年自尊水平;家庭因素;父母教養方式
在我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價值觀念的不斷變化,青少年各類心理問題的檢出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現實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各種異常心態,如自卑、膽怯、孤僻、任性、情緒抑郁、空虛、自私、虛榮等。表現在生活中則是敏感、焦躁、胡亂猜測、煩惱、厭學、缺乏自信、恐懼考試、經不起挫折和失敗,甚至遷怒于人,人際關系不良等。面對這些問題,很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由教師對其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就能改變孩子的不良狀態,甚至有的家長把教育的責任完全托付給學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殊不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種作用遠遠超過了學校和社會對孩子的教育。
本文擬從父母教養方式、青少年自尊的影響因素以及通過改善父母教養方式的策略提升青少年自尊水平等方面做簡單的分析。
一、父母教養方式
什么是父母教養方式呢?父母教養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親子關系為中心的,父母在對子女進行撫養和教育的日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待子女的相對穩定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傾向。
二、青少年自尊及影響因素
什么是自尊呢?不同的研究者有著不同的見解。我國研究者認為自尊即自我價值感,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自我感覺的一種方式,它是以自我意向和對自身社會價值的理解為基礎,對個人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所做的一種評價,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不同的人生階段,影響自尊的主導因素會有所不同。影響青少年自尊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教養方式會影響青少年自尊水平。當子女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越多,越有助于他們形成較高的自尊和積極的自我評價,從而健康地成長。反之,如果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則不利于他們自尊的形成,進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
父母自身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職業對子女的自尊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子女的自尊水平越高;在父母的職業影響中,國家公務員的子女自尊水平最高,工人的子女自尊水平最低。
(二)個人因素
第一,外表。作為我國自尊研究的領軍人物魏運華在《自尊的心理發展與教育》一書中指出,不論男女老少,外表都是重要的自尊資源,外表吸引力對個體自尊的發展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外表作為個體無所不在的特征,具有外顯性。尤其是青少年對自己的外表非常重視,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外表和較好的風度。
第二,歸因風格。自尊與能力和努力歸因呈顯著負相關,但與運氣和任務難度歸因呈顯著正相關。積極的歸因能夠提升自尊, 而消極的歸因則會減損自尊。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青少年的學習成績、師生關系等影響著他們自尊的發展。
第一,學業表現。如果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將會提高,相反則會降低。作為學生,這種成敗體驗主要來源于學業成績,學業成績與學生自尊發展有顯著的正相關。但是,對于每個學生來講,并不都是學習成績好、考試分數高,就一定能體驗到成功,學習成績差、考試分數低,就一定體驗到失敗。是體驗到成功還是體驗到失敗主要取決于學生對于考試成績的態度。
第二,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支持、關心、鼓勵等都有助于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而滿意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相信自已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成功的,從而促進個體自尊的發展。
(四)社會因素
第一,社會比較。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拿自己與周圍的人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從而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社會比較有兩個方向:“下向比較”和“上向比較”,一般來說,“下向比較”能夠使人獲得較高的自尊感,而“上向比較”則容易導致人的低自尊或自卑。H.W.Marsh提出的“池塘蛙效應”就經典地說明了社會比較對個人自尊的影響作用,即:人人傾向于做“小池塘里的一條大魚”。
第二,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指來自他人積極的關注形式,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就會對自己有更多積極的評價,從而自尊水平也就會相應提高。朋友的情感支持對自尊有積極的正向預測作用。青少年在身處困境時,朋友的精神理解與情感撫慰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他們體驗到了朋友對自己的接納與支持,體驗到了成功應對情緒情感困擾時所獲得的成就感,從而增強了自信心,而這些自信通過內化為自我概念,起到了提升自尊水平的作用。
三、對家長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青少年自尊發展的特點以及家庭父母教養方式的歸因,筆者對提高父母教養方式的策略與方法提出以下建議:
(一)創造良好家庭生活環境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兒童的社會知識、道德規范和社會行為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自尊既然是社會化的重要方面,當然也會首先受到家庭的影響,家庭中的各種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點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自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家長應該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養成平等交流的習慣。給予家庭每個成員公平參與的機會和尊重,鼓勵子女實踐系統性思考,分析家庭內的關系,改善心智模式,學會自我反省,學會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表達心靈,容納別人的意見,協助家庭成員規劃個人發展等。
(二)家長要成為子女的榜樣,樹立正確的父母行為典范
父母是孩子的撫養者和監護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子女,對孩子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糾正青少年不良的行為之前,父母首先要糾正自己,制定出糾正自己問題的準則。孩子們一般都喜歡并尊重有文化、有教養、好學上進、作風民主、舉止文明、關系和諧的家長。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進行自我重塑,不斷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孩子生長在一種充滿學習氣氛的環境中,很容易萌發一種自發學習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種千金難買的自覺學習的行動。
(三)提高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
為使青少年將來在紛繁復雜的各種競爭中能以強者的姿態去迎接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各種挑戰并能取勝,就得從小讓他們在實踐中進行磨練。父母對孩子的事不要包辦代替,要注意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從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長要有意識的在日常生活中讓子女經受一定的拮據、生活上的饑餓、辛勤的勞動等方面的鍛煉和磨練,指導孩子直面挫折,克服對挫折的恐懼心理,教給他們戰勝挫折的方法。“過度保護”等教養方式只會阻礙青少年自尊的發展,降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當他們說“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時,要鼓勵他們試一試再來一次,千萬不要為了節省時間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廢,否則,一旦他們養成了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廢的不良習慣,那么,他們將永遠不會體驗到成就感,他們的自尊也將會逐漸降低。
(四)對青少年錯誤行為的教導要合適得體
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要允許他們犯錯誤,剛開始的時候也許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批評或指責他們,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對于孩子出現嚴重的思想或言行錯誤時,要對其進行適時的指導。首先要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著眼于實際的錯誤情況,指出它的危害性,糾正其不當的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覺悟,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批評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對青少年來說,他們處于各方面發展的過渡時期,教導方式不當就可能對逆反心理的青少年產生嚴重的不好影響。因此不要諷刺,不要奚落,不要謾罵,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摧殘孩子的身心,要耐心地疏導,使子女明辨是非。
(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與青少年交流,讓他們在心理搖擺不定的情況下得到支持。第一,關心和愛撫孩子。多給他們一些微笑,多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感興趣,對他們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給予贊揚和鼓勵,即使這種努力和成功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第二,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尊重他們的各種需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遇事多跟他們商量,父母要和子女常談心,要關注孩子關注的課題,與孩子的文化接軌,才有介入引導的契機。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允許他們經常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允許孩子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允許孩子獨自完成某些事。尊重孩子的觀點,容忍孩子有與父母不同的見解。對孩子大膽思考、勤于提問、勇于探索的創新行為進行鼓勵,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情感的歸宿。第三,讓孩子感到快樂。給他們提供游戲的時間、場所和玩具,對他們的愛好和友誼給予鼓勵和支持。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應該盡量鼓勵他們,使他們得到一些安慰。第四,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成就感,或者說成敗體驗,是影響學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將會提高,相反,如果經常體驗失敗,那么,他的自尊將會降低。作為學生,這種成敗體驗主要來源于學習成績。但是,對于每個學生來講,并不都是學習成績好、考試分數高,就一定體驗到成功,學習成績差、考試分數低,就一定體驗到失敗。是體驗到成功,還是體驗到失敗,主要取決于學生對于考試成績的態度。因此,我們應該教給他們正確的態度,即只要平時上課用心聽講,學習認真、努力,考試正常發揮,無論最后考試分數是多少,都應該感到滿意,都應該感到成功。第五,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打孩子或訓斥孩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嘮叨孩子曾經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使孩子感到難堪。第六,成為孩子的朋友。積極參與孩子的業余愛好活動,給孩子買些他們喜愛的書,安排他們去夏令營或參加俱樂部,盡量使孩子的生活更有意義和豐富多彩。
(六)與孩子多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與孩子談話應平等商討。有學生說,“過去,無論有什么心事、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和爸爸媽媽說,現在有些話只愿意悄悄地寫進日記本或與知心朋友說,我不知道怎的,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幾乎為零。每天一家三口只有在晚飯時才有時間說說話。但每每談起學校里的事,媽媽總是說我心思不放在學習上。”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父母最大的困擾是不知如何與子女進行溝通。溝通技能的貧乏與無力是造成親子隔閡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沒有滿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評、說教、嘮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溝通方式。
我平常和中學生談心得知,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使得孩子們不愿和父母說知心話。一是懷疑,多數情況下,如果你說了別人的劣跡,馬上就會懷疑到你的頭上。二是訓斥,如果你說了和自己的學習沒什么關系的事情,尤其是什么好玩的事,他(她)就會說“一天到晚在學校不務正業,怪不得學習不好呢?整天想些什么?”三是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不斷在孩子面前嘮叨,強迫孩子做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情。這些都表現了父母的不成熟,自我中心也許不單單是孩子所擁有的缺點,許多父母僅僅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以為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愛”、就是“關懷”,然而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心中在想什么,孩子希望得到什么。要與子女進行溝通,就要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子女平等的、民主的交流。
通過讓父母了解孩子的一些心理特點,掌握一些正確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借助家庭對孩子的重要影響,來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使他們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挑戰自我,不懈追求,提高解決所遇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學會用合理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樹立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