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權的家庭是一個地道的紅色家庭,全家九口都參加過長征。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時,這個九口之家,僅有李中權、李中柏、李中衡、李中秋4兄妹幸存。后來,上將遲浩田親筆為他家題寫了一副對聯,贊譽:“滿門革命赤子,輝煌永留青史”。
九口之家,滿門革命赤子
李中權的家庭是一個地道的紅色家庭。李中權的父母,共生育了5個兒子、3個女兒。雖然最小的女兒幼時夭折,但他家仍是一個有9口人的大家庭。僅有的一點土地,只夠維持全家四分之一的吃用。
求學中的李中權在老師張愛萍和周聚住、江竹平、黎時忠等共產黨員的影響和教育下,于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李中權參加了紅軍游擊軍。1933年5月,經楊克明、黎時忠介紹批準,李中權由團轉黨。后來李中權來到蒲家場任紅軍游擊隊一大隊政委。1933年,李中權率300多人的隊伍打回家鄉時,還能看到反動當局懸賞通緝自己的告示。
回到家鄉的李中權帶領紅軍游擊隊打土豪、分田地。在成立蘇維埃政權的過程中,他的家人熱情高漲,積極參加。父親李惠榮,母親王理詩帶領李中權年幼的弟妹們積極參加農會,秘密發動群眾,擴大農會組織,組織鄉親為紅軍帶路、籌糧、做飯、洗衣、照顧傷病員。
在鏟除惡霸的斗爭中,李惠榮奔走在革命最前沿,親手砍死了當地土豪劣紳石秀如。大哥李中泮被選為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五妹李中珍被選為婦女主席。擔任鄉蘇維埃主席的大哥李中泮帶領赤衛隊配合紅軍作戰,二哥李中池和四弟李中柏為紅軍籌糧,五妹帶領婦女隊為紅軍搶救傷員,父母也拋棄了家中的一切,為紅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樣,李中權一家的命運和中國革命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父親跳崖掩護紅軍,長兄被“左傾”路線殺害
1933年2月12日,四川軍閥田頌堯開始了對川陜蘇區的“三路圍攻”,企圖消滅、驅逐紅軍,恢復其在通、南、巴地區的統治。紅四方面軍開始了反“三路圍攻”戰役。紅軍采取收緊陣地、集中兵力、適時反攻、重點突破、迂回包圍和窮追猛打的作戰方針,歷時4月,取得勝利。
1933年秋,“四川剿匪總司令”劉湘對紅軍發動新的圍攻。李中權家除妻、嫂和一幼子外,父母、兄弟、妹妹均積極參加紅軍,保衛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在反劉湘“六路圍攻”戰役中,東線紅軍分別撤離宣漢、達縣兩城,收緊陣地。隨后紅軍開始長征,李中權的父母、4個弟兄及兩個妹妹共9口人均先后跟隨紅軍參加了長征。他們誓言:“寧死要跟紅軍走,絕不回家受敵辱!”
在革命信念的支撐下,李中權一家9口義無反顧地離鄉背井,緊緊跟隨共產黨領導的紅軍走上了中國革命的大道。
當年末,李中權的父親李惠榮跟隨紅軍離開家鄉后,來到四川通江縣肖口梁。為使紅軍戰士在戰斗間隙吃上一口熱飯,李惠榮和紅軍戰士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柴。突然,敵人偵察兵出現,為了掩護紅軍通訊員,李惠榮把紅軍通訊員的帽子搶過來戴在頭上,把敵人引向自己。在與敵人的搏斗中,李惠榮手刃兩個敵人,然后跳下懸崖。身負重傷后,由于缺醫少藥,李惠榮不久離開人世。
1934年,曾任碑牌河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紅33軍赤衛團政委的長兄李中泮,被人誣告曾經當過國民黨的團防隊長。在張國燾“左傾”錯誤路線影響下,李中泮被殺害。
紅軍到達延安后,批判了張國燾的“左傾”錯誤,李中泮得到平反昭雪,被列入紅四方面軍犧牲的團級干部名單之中。1980年代初,李中泮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母親用“三寸金蓮”“丈量”雪山草地
跟隨紅軍長征時,李中權的母親王理詩已經53歲。受封建禮教摧殘,她從小就被裹腳,是一雙“三寸金蓮”。這位堅強的母親為了不拖累幾個年齡稍大一點的紅軍兒子,挪動著小腳帶著年幼的李中衡、李中秋,夾在奔波的紅軍家屬和群眾中,從川東走到川西。由于長途奔波,她的兩條腿腫脹得十分厲害,一雙小腳分外疼痛。左小腹又長了毒瘡,缺醫少藥只得硬挺著。即使這樣,有次在行軍途中遭遇敵人,她還機智巧妙地把敵人引到了紅軍的伏擊圈。
在一年多時間里,她領著兒女過嘉陵江、涪江、渠江和岷江,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行程成千上萬里。
1936年7月,當隊伍走到四川爐霍縣冬古喇嘛寺附近時,王理詩倒下了,小腹上的毒瘡有碗口大,流著黑黃的膿水。7月7日那天,王理詩生命垂危,只有8歲的李中秋扒開她的眼皮,哭著連聲呼喊:“娘……娘!”垂危之際的老人用微弱但異常堅定的口氣說:“媽兒們(當地對孩子們的稱呼)……跟紅軍……走!”
幼小的兄妹就地掩埋了老人,牢記老人的遺言“跟紅軍走”。他們拄著老人留下的那根木棍,一直走到陜北。
李中權回憶,在長征途中,他曾經三次遇見母親和弟妹們,令他終生難忘。
第一次是1934年春天,正在紅四方面軍反劉湘“六路圍攻”的緊張戰斗之際,李中權被省委派往前方支前作戰。他路過通江縣肖口梁時,先到父親埋葬地痛哭一場,然后繼續前進。在去往毛峪鎮的路上,他意外地見到了蹣跚前行的母親。當時他和母親均已得知父親的死訊,但都在向對方刻意隱瞞。
第二次和母親見面是在1936年3月,地點是今天的四川省寶興縣城。時任中共天全縣委書記的李中權剛到警衛員為他準備的房間住下,一扇小窗正對著寶興城那條唯一的小街。因天氣悶熱,當他推開小窗準備換氣時,突然,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她拄著拐棍,一瘸一拐地走了過來,后面還跟著三個孩子。當時,李中權心跳加速,定睛一看,果然是母親和弟弟中柏、中衡和妹妹中秋。那時他母親生病,拄著拐棍走路。他十分擔心母親能否再翻過夾金山、黨嶺山等大雪山。當夜,李中權和母親、中柏、中衡、中秋徹夜長談。第二天,一家人依依不舍地告別。
李中權最難忘的是第三次與母親見面。那是1936年6月的一天,紅四方面軍要第三次過雪山草地。時任大金川獨立第二師政委的李中權,帶領獨立師的一個排到丹巴之邊耳西執行任務。在行軍道路上巧遇母親和三個幼小的弟妹們,那時他妹妹才8歲。當時紅軍正準備翻越黨嶺山大雪山。弟妹們和他說:“三哥,娘腿腫了,走不動了,怎么辦?”李中權說:“長征要北上,母親身體不好,但就地安置是不行的。回家去也不行,我們家早就沒有了。”母親一句話不講,只是看著李中權。母親和兒女們心里都明白,知道第三次翻雪山過草地,她過不去了,他們彼此心照不宣。
李中權心如刀割。他給紅一團的張政委寫了一封信,請求給母親、弟弟、妹妹找點糧食。張政委說:“好多人要糧食,我哪兒有那么多,老首長跟我要糧食我都沒有。”張政委給了李中權一塊銀元。當時李中權身上有點糧食,還有一匹戰馬,他留給母親和弟弟妹妹了。弟弟問他:“三哥,你怎么辦?”他說:“不用管,我有辦法。”警衛員說:“首長,我留下來照顧大娘。”這時候母親開口說話了,她說:“不行,你們北上的戰士一個不能留,你們北上。”李中權的警衛員說:“首長快走吧,部隊都走光了。”李中權騎上另外一匹馬,頭也沒回就和警衛員走了。他不忍心再看母親和弟弟妹妹一眼。這次見面,竟是與母親永別。
1936年9月,李中權走過草地來到甘南。一天,李中權正在行軍,忽然一個紅軍戰士追來,他一看是四弟李中柏。李中柏告訴哥哥李中權,娘已經死了。弟弟塞給李中權一個紙條,上面寫著他母親死去的地點與時間。可惜的是,這張紙條在后來的長征路上丟失了。
二哥、大妹、妹夫血灑長征路
李中權的二哥李中池作戰英勇,在長征到達四川阿壩的理番(今理縣)后的一次戰斗中沖鋒在前,光榮戰死;曾擔任川陜蘇區碑牌河鄉蘇維埃婦女委員的大妹李中珍在長征途中病死于草地,大妹夫石映昌任紅31軍連長,也在一次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時,這個全家9口參加長征的家庭,僅有李中權、李中柏、李中衡、李中秋4兄妹幸存。遺憾的是,五弟李中衡,后來在359旅任譯電員時病故。至全國解放時,僅幸存李中權、李中柏和李中秋。
李中權一家先后有6位親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一家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長征之歌。
后來,上將遲浩田親筆為他家題寫了一副對聯,贊譽:“滿門革命赤子,輝煌永留青史”。
(摘自《中國老區建設》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