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景仰,因為懷念。2015年暑假,我隨父親回到了家鄉———江西省興國縣。踩著草鞋的印痕、先輩的足跡走進贛南中央蘇區遺址這片神圣的土地,我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參觀了將軍公園和烈士陵園等紅色遺跡。
在興國,有個稱號享譽全國,叫將軍縣。
興國是聞名全國的三個將軍縣之一。興國縣雖小,但人才輩出,從這里走出了共和國56位開國將軍,120多位省部級以上的領導干部,著名的《長征組歌》作者肖華便來自興國。此外,在國民黨的將軍當中,還有40多位興國籍的將軍。他們的傳奇經歷詮釋著興國人的歷史品格———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為事風格;珍視榮譽,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的優良作風;大公無私,先人后已的奉獻精神。
在興國,有種榮耀,叫模范興國。在革命戰爭時期,興國人民艱苦奮斗,全力支援革命戰爭,先后成為擴大紅軍的模范、支前參戰的模范、慰勞紅軍的模范、推銷公債的模范等10項模范。周恩來曾在中央蘇區一次會議上盛贊“中國外國不如興國,南京北京不如瑞金”。毛澤東曾多次到興國指導工作,在興國舉辦過“興國縣土地革命干部訓練班”,制訂了《興國縣土地法》,作了著名的《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贊揚“興國的同志們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們稱贊他們為模范工作者”。號召“要造成幾千個長岡鄉、幾十個興國縣”,并親筆為興國的代表題寫了“模范興國”四個大字。“模范興國”由此聞名遐邇傳頌至今。
在興國,有種悲壯,叫萬里長征路,里里興國魂。
興國是紅軍縣、烈士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興國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參軍參戰的8萬多人中,為國捐軀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23179名,居全國各縣烈士之首。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長征,參加長征的12個主力師有7個師是從興國出發的,其中“少共國際師”、“工人師”、“模范師”三個師均是興國子弟,僅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就達12038名,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興國籍將士倒下。一眼望不到頭的烈士名單,給人以心靈的震顫。每一個名字后面,都是一張鮮活的笑臉,他們有的盡管年紀尚輕,可卻坦然面對生死。為了堅守信仰,他們無怨無悔地付出自己的熱血和青春。
這,就是我的興國印象!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24)班楊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