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財富管理,特別是提升到家族財富管理領域,我們需要有一些新的思維,來應對自己的局限。
對中國而言, 我們的財富發展史和歐洲也比較類似,之前一代代留存下來的財富屬于“老錢(Old Money)”,但由于歷史原因傳承出現了斷層。現在新中國發展中累積起來的財富被看作類似歐美常提的“新錢(New Money)”的概念。如比爾·蓋茨,他的財富來源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創業成功致富的企業家們一樣。不同是服務他們財富行業的情況, 目前中國只有“新錢”,歐美卻是“新錢”與“老錢”并存動態發展。在歐美,穩定的社會階層更容易進行富裕人群財富管理偏好細分,而對中國富裕人群,其資產類型、投資目標、財管偏好、稅務籌劃及家族傳承等需求難以形成共性,加之地域、行業的分散性及未形成財管服務商(稱為家族的交易對手)的品牌偏好及忠誠度,目前占據高端財富管理市場主導地位的是私人銀行。
在中國,私人銀行的發展已有近十年的歷史,但相比歐美國家仍處于起步階段,根據興業銀行與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中國私人銀行2015》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私人業在高凈值人群中的滲透率僅為8%,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可以深耕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管理市場。處于創一代時期的高凈值人群的風險認知成熟度以及資產配置全球化需求正在不斷提升,他們也正在考慮如何使自己的“New Money”轉變為“Old Money”,實現財富代際傳承。
作為內資銀行,他們在國內的數量最多、占比最高,他們主要為存量客戶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直接推薦或升級客戶為主要手段。他們有很好的客戶基礎,還在不斷創新與發展新業務,但受體制以及商業角色定位的局限,對發展業務有一定限制。中國境內目前有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十二家銀行設立了私人銀行部門,各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分部的數目以二十多家居多,國內的家業治理以及海外資產配置、投資移民等業務應是目前私人銀行業務乃至國內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方向。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招行、工行、建行、中行和農行私人銀行部的AUM加總為4.55萬億人民幣,占所有樣本總資產管理規模6.32萬億的72.01%。
相比而言, 外資獨立法人銀行, 他們有很突出的好的品牌優勢與周到的客服文化,差異化的定位可以讓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的競爭有優勢。
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 這和幾百年前僅僅在有限的區域(國家)投資與經營實業賺錢有所不同。目前, 中國高凈值人群迫切的境外投資需求觸動中資私人銀行機構的國際化發展步伐。有報告顯示,不同規模的私人銀行境外業務發展路徑選擇各異:中小型私人銀行機構的國際化戰略側重跨境業務發展,大型私人銀行機構跨境、離岸并舉,而少數的超大型私人銀行在離岸業務成熟后,在考慮海外市場當地業務的拓展。
中國私人銀行業的發展應該重視這一機遇與挑戰,能實現境內外服務一體化,關注家族傳承咨詢, 打破剛性兌付,有效管理客戶需求, 協助客戶科學、客觀地定義風險,從長遠著眼,與客戶利益保持一致, 在私人銀行內部建立平衡資本市場短期收益的增長與高凈值人士所希望的長期財富保值與傳承的關系的機制,調整其利益出發點。從私人銀行的賣方產品交易側重的模式, 轉變為向高凈值人士提供家族辦公室服務的模式,向整體財富的保值、增值、基業常青的決策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