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6年12月至1978年6月22日去世,柳青從50歲到62歲,可以稱為晚年。柳青晚年最值得重視的就是他的讀史與反思。
由于常年患病和“文革”中的各種折磨,柳青身體越來越差。他自知來日無多,要把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思想”留給世人,但在當時條件下,不能形諸文字公開發表,他就以談話的方式,告訴在身邊照顧他的大女兒劉可風以及少數信得過的朋友,或以片段的筆記,記下他的所思所想。
柳青晚年的讀書與反思,相關材料來自劉可風的《九年日夜》和筆者與李旭東閑談所記。劉可風1964年入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習,1970年3月畢業,從這一年開始,劉可風常在柳青身邊照顧。李旭東比筆者年長,曾任西安電影制片廠廠長等職,他與柳青是陜北老鄉,忘年交,其父輩與柳青的關系就熟而近。李旭東在和筆者同審電視劇時,就和筆者常談柳青。若干年中,他說了不少柳青當年私下和他說的話。筆者從李旭東那里聽來的一些柳青的談話和柳青晚年的思想軌跡,在劉可風的回憶錄《九年日夜》也看到了,而在劉可風回憶錄中看到的柳青晚年的思想軌跡,有的則聽李旭東講過,由于是相隔數年分別聽到,筆者相信,李旭東和劉可風所言的柳青談話和柳青晚年的思想軌跡,是真實的,是可信的,兩者可以互證。
對世界歷史的反思
1971年,劉可風借來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該書1965年由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漢譯本,系內部發行,柳青看完后對劉可風說:“爸爸非常感謝你,看這本書,是我晚年的一次享受?!?/p>
劉可風回憶,她的父親很少用文字記錄思考和感想,僅有的少量隨筆錄,關于二戰中蘇聯、德國的歷史就占了較大篇幅。比如,對德國納粹統治時期,許多知識分子紛紛移居國外的現象,柳青記錄了一些知識界、教育界、科技界人數變化的數字,然后寫了這樣一段話:
歷史永遠是按照唯物史觀的規律發展,決不因為任何個人的意志而違反規律。某些強有力的個人意志,有時可以造成歷史發展的暫時曲折,但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根本方向。每日每時都能意識到這一點而堅持真理的人,能夠有多少呢?能夠堅持真理而不碰碎自己,那就要善于堅持真理,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在希特勒統治的十二年間,所有德意志民族的進步作家都出國流亡或在國內銷聲匿跡,這說明這個民族的文學界道義水平高。
關于納粹的文化政策,柳青寫道:
1933年5月10日晚上火炬游行,午夜上萬名學生游行到菩提樹下大街一個廣場,把火炬扔到堆在那里的大批書籍上。那晚共焚兩萬冊書。其它城市接著也開始了,燒的都是德國和外國有世界聲譽的作家的書。
9月22日,在戈培爾領導下根據法律成立了德國文化協會,文、音、美、劇、電、廣、新七個協會,“使各方面創造性藝術家都集合在國家領導之下”。曾經有過那么悠久的、極高水準的文化,竟發生那么令人惡心的退化。沒有一個還在人間的比較重要的德國作家的作品曾在納粹當政時出版過。差不多所有這些作家,都在托姆斯曼帶頭下移居外國。極少數留在國內的作家不是自動就是被迫保持緘默。
而相反的,當了德國劇協主席,一個叫漢斯·約斯特的失敗的劇作家,他竟然說“凡是有人向我提到‘文化’這個字,我就想掏出左輪手槍來。”
柳青對劉可風說:“一個搞文化的人,聽見人家提起‘文化’二字,就想掏出左輪手槍,你看有多么可笑!”
關于斯大林,柳青說:
希特勒1938年偽造紅軍將領的文件陷害紅軍將領這件事,不僅僅達到了破壞紅軍的目的,而且達到了試探斯大林這個人的目的,看看斯大林對他的部下是否信任。
一個領導人對部下的信任包括著豐富的內容。簡單一點來說,包括著兩方面的意義:
第一,這種信任表示領導人對部下透徹地了解,即所謂“深知其人”,相信部下對共同事業的忠誠,并非對領導個人的忠誠(對個人的忠誠,一般不能產生真正的信任)。
第二,這種信任表示領導人對自己的方針、政策和實際行動的正確性的十分自信。這樣,他的部下只要有對共同事業的忠誠,就會對領導人忠誠,即所謂的“自知之明”,就是認識到自己正確和錯誤的地方。如果明知自己不正確,又怕部下不跟自己,這就不會產生信任,只能處于經常的懷疑狀態。
斯大林正是這樣的悲劇英雄。
由于他的權力來得不正當,就是說他不恰當地掌了權,個人不斷地受到挑戰,這從根本上影響他對干部的信任。他口頭上要求人們對共同事業忠誠,實際上要求對個人的忠誠。他知道只要維護對共同事業忠誠,就不可能對他本人忠誠,因為人們都知道列寧晚年不贊成斯大林掌權,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優秀的蘇聯共產黨人死在斯大林手中。
關于德國,柳青說:“1939年,曼努意斯基(共
產國際主席團書記處書記,引者注)說過,德國革命是最成熟的。然而兩年以后,同樣的德國工人和農民穿著希特勒的制服,開抵莫斯科城下。希特勒統治農民、工人、工商業者、教員、學生,他們都就范了。統治思想家,沒有就范的,都跑了。要統治思想就變成沒有思想。”
柳青說斯大林:“漸漸給自己搞到上帝和上帝的唯一代表,皇帝所具有的特權,不允許有一點反對,因為他是唯一的、絕對正確的代表,反對他就是反對革命,反對無產階級的利益,否則,就開始用最嚴厲的法律手段來處決反對者。這提醒了希特勒偽造證據陷害紅軍的高級將領,說他們為了推翻斯大林和納粹勾結起來了。
“斯大林后來達到了這樣的地步,他不僅在蘇聯是唯一絕對正確的,在全世界所有共產黨里,也是這樣。在外國黨里,有不同意他的人,也不允許。斯大林三十年的統治,把共產主義運動導向一個奴隸制度,一切只服從一個人。”
柳青說:“沒有斯大林,就沒有社會主義國家中的許多現象,包括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中國的經驗也是站不住的。我們的錯誤是從夸大個人的作用,忽視經濟基礎的作用開始的。”
柳青讀過斯大林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寫的英文版《致友人的二十封信》,1978年5月,北京外文書店的同志到北京朝陽醫院病房看望柳青,柳青問能否找到斯大林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寫的《僅僅一年》英文版本(中文譯本1980年9月才由外文出版局出版)。北京外文書店的同志很快給他找來,他拿起就放不下。柳青對劉可風說:“‘東歐人民總會想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民比東歐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生活過得好?’我認為這一現象,關鍵在于‘民主制度’。東歐這幾年政治和經濟一定會波及蘇聯,威脅蘇聯的社會平靜。我想,引起蘇聯國內一系列變化是可以預測的。”柳青還親自譯出書中的一段文字讓女兒看。
柳青說:“阿利盧耶娃說,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國家,如果黨內和人民沒有民主,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會主義,實質上是國家資本主義。”
“資本為國家所有,用‘國家利益’任意消費國家資本,資本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地位分配,一些人得到特殊待遇——別墅、醫療、高工資、汽車、服務人員……蘇聯想建成順民的共產主義,就是現在的結果。中國這樣走下去也一樣。怎樣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必須建立民主制度,建立一個教育和改造人民、改造社會的民主制度?!?/p>
對中國歷史,黨和國家的民主、法治,社會主義道路的反思
關于中國歷史,柳青對劉可風說:“如果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再延續五百或一千年,中國在世界上的情況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它將是發達地區,到不了鄭和下西洋,中國人就已經在許多島上、陸地上繁殖生活起來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焚書坑儒,殺了有文化、有思想的人,釜底抽薪,想統治沒有文化的勞動者。希特勒也是這樣。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中國的思想、政治禁錮在極端保守、閉關的范圍內,一下子就是兩千多年,使中國從發達國家逐漸成為世界上的落后地區?!?/p>
把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范圍內分析以后,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p>
讀了三聯書店1953年出版由黃紹湘寫的《美國簡明史》,一段時間,柳青幾乎天天都在談美國。他談的最多的人物是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說得最多的是美國民主制度的產生,憲法的產生過程,兩黨制的形成,總統的任期,立法、司法和行政的三權分立。
柳青比較熟悉美國的歷史,他有時還用英語背誦杰斐遜執筆寫的《美國獨立宣言》。他說:“這是我在榆林六中學習英語時背下來的?!彼劦浇莒尺d在美國憲法制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這為美國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同時更多地談到社會主義民主。他說:“沒有民主還能稱為現代國家嗎?沒有民主精神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p>
柳青在很多談話中表達了對民主制度的渴望:“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怎么能保證執政正常、有效和準確地進行?沒有人民民主,連黨內民主也沒有,很可能出現一種現象:執政集團中這幫人上來,那幫人下去?!?/p>
柳青說:“俄羅斯有很長的中央集權、專制獨裁的政治歷史。中國這種歷史更長。從秦始皇算起,約有兩千二百多年。這個歷史過程,給兩國造成了各自的特征。”他說:“現在,對一般概念的民主和人道的蔑視,必然要導致殘酷手段,不管目的是崇高的或者卑污的?!庇终f:“未來,終究有一天,人民要探討民主和人道在我國的具體形式和內容。我看這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在人民群眾中做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進領導,啟發群眾,而不再是無休止地重復一種思想條文,即使這種思想是科學的,更不用說是不科學的和矛盾百出的?!?/p>
柳青講:“一種鼓勵人們追求新思想的社會政策,和一種限制人們追求新思想的社會政策,將造成兩種根本相反的歷史面貌,不僅僅限于思想領域。在同一個歷史時期,甚至同一種社會制度,由于不同的統治,形成了不同的時代,有些是相反的時代——不管國王、皇帝、總統、主席本人愿意不愿意,他所采納的政策作為后來判定他的歷史功罪的唯一依據,不管陛下和閣下如何自吹。請看看19世紀的英國、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歷史事實,是不是這樣的。19世紀的美國主要的是國家擴張和個人發財,許多人從各大洲移民到美國去,不是為了追求自由思想,而是為了發財。除了黑人,移民去的大部分人都過好了。
讀書與反思,促使柳青《創業史》的創作思路發生改變。柳青不能最終完成原來設想的《創業史》,卻為后人留下一個真實、深刻、完美的作家柳青晚年形象
柳青說:“民主與法制,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人在世時奠定它的基礎,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對沒有民主和法制的體會最深。它的發展與完善需要幾代人的奮斗?!?/p>
《創業史》本來是要描寫整個合作化運動并歌頌這個“新事物的誕生”的,到了文革后期,柳青考慮的則是這部作品的最后一部“主要內容是批判合作化運動怎樣走上了錯誤的路”。認識深化了,變了,創作思想明顯地也變了。
柳青在晚年,與在孤獨中陪伴他的大女兒以及與友人在長夜中的談話,在自知來日無多的時日里自覺的遺言式的留言,留下了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作家的深刻反思,這是一份豐富的需要慢慢整理更需要認真研究的文學的與思想的遺產。這份遺產,將使柳青的形象以更為豐滿更為立體也更為復雜的姿態出現。復雜未必是貶義,復雜的往往是深刻的。柳青并不是一個內涵單一的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