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自動化智能技術愈發被使用于電力系統當中,有效確保了配網線路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可是我國當前在城市配網線路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方面尚存在些許問題,無法顯著減少電力問題出現的概率,并不能為人們提供十分高效、安全的電力服務。所以,應當通過分析目前城市配網線路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便有效提升城市配網線路的安全性與穩定性。
關鍵詞:城市;配網線路;自動化;智能化;技術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22
引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也愈發提升,傳統配電形式較難符合當前社會的所需。這則需要配電系統持續優化。配電網線路在城市的供電系統當中尤為關鍵,擔負著城市總體輸配電工作,并且也影響到城市總體電網運轉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所以,確保城市配網線路運轉更為穩定、更加安全,令廣大電力用戶在用電過程中更加滿意。隨著當前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乃至自動化技術的迅猛發展,需要通過穩定的技術給予支撐。透過在城市配網線路中運用自動化智能化技術,令城市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更加提升。
一、城市配網線路自動化智能化技術中的問題
(一)配網線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充分。(1)導線嚴重老化。通過調查發現,我國的配網線路中,30%以上的線路均已經使用了15年以上,大部分出現嚴重老化狀態,為電網的運行帶來了危險;(2)配電設備老化。配電設備在電網正常運轉中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一旦未及時維修、更換配電設備,則會加大電網的運轉風險,影響到供電的穩定性以及可靠性;(3)開關型號過雜、技術落伍。
(二)配網線路自動化水平不高。我國因為長時間均過于注重發電,忽視了配電工作,令配電工程的發展及建設受到較大的影響。配電線路自動化尚處于發展時期,技術的運用及建設的效果還需不斷提升。我國當前在配網線路自動化系統中大多使用智能開關、智能電能表,在某種程度中提高了配網工作人員的工作形式,令配電網絡更為安全、穩定、可靠,可是其范疇也存在相應的局限性,因為所有地區經濟實力不同,應用程度有別,所以在配網線路的自動化分布中,展現出顯著的不平均狀態[1]。
二、城市配網線路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
(一)加強配網線路基礎設施的建設。(1)及時更改老化刀閘、變壓器、避雷器等一些配變設施,特別對于專變用戶而言,更加需要定期設定專人維護和檢查,對長久失修的設施應當及時進行更換或維修,以便確保設施乃至所有電網可以處在安全、穩定的氛圍中。(2)因為配網線路具有較高的負荷,運轉氛圍較為繁瑣,在運行當中會被各類因素所影響,令線路產生嚴重的老化或損壞狀況,所以需要通過質量良好的新型導線,確保城市配網線路的安全運轉。(3)運用新型分解負荷開關取締傳統開關,謹防開關發生自動斷開現象,以免對于用戶用電造成影響。
(二)配網線路保護的智能化技術。(1)自適應保護措施。可以結合本地信息,無需通過額外通信設備進行通信。(2)自適應保護系統。通過與通信設施相結合,可以運用本地信息與遠程信息,并且與自適應功能方法以及保護算法相融合,所以可以符合所有變化的系統保護所需。
(三)加強巡檢。巡檢技術在城市配網線路建設中會使用的儀器設備有信號分析處理器、信號采集裝置、信號放大器乃至傳感器,在運用中均體現出從傳感器接受放點信號,令處理信息成為電信號,且把電信號傳遞到放大裝置內,透過放大裝置的放大,把電信號變成數字信號。巡檢設備在城市配網線路建設的運用,可以危險評估配網線路,且對于配網線路建設當中具有的問題給予解決。巡檢技術的使用存在以下優勢:故障檢驗方式豐富,具有較強的檢測靈活性。當檢測故障時,無需斷電,從而減少維修損耗。獲取信號的方法較多,且可以通過集中的形式進行分析,以便保障故障檢測的穩定性與正確性。
(四)加強饋線自動化應用。在用戶和變電站相互間安裝饋線自動化,可以完成對用戶實際運用情況的自動檢測,在配網線路產生問題時,可以提示故障信號,告知電網維護人員進行維修,迅速解決故障,以便確保配網線路可以安全、穩定。通常狀況下,饋線自動化分成電流型自動化以及電壓型自動化,電流型自動化的故障產生在支線當中,而且形成較小的影響,電流型自動化可以隔離故障。電壓型自動化能夠及時隔離故障,自動恢復供電功能,一旦在支線中產生故障,且影響較大,則無法進行故障檢測。
結束語:綜上所述,城市配電線路作為電力系統和用戶直接銜接的主要方式,運行狀態會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城市配電網發展當中,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獲得了較大的提升,愈發需要配電網運轉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傳統人工的管理形式較難符合配電網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所以,自動化技術在城市配網線路中的運用則尤為關鍵。透過自動化技術在城市配電網線路中的運用,可以顯著提升配電網的故障檢測率,減少維護人員的工作量,降低無謂的經濟損耗,為用戶給予更為穩定、安全、可靠的供電服務。
參考文獻:
[1] 周覓路.南寧城市配電網自動化建設探討[J].廣西電力.2015.(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