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政治文化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對其進行現代轉型,吸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服務于當今社會。
關鍵詞:傳統政治文化;政治現代化;變革途徑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37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內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中國所獨有的,產生于傳統的封建社會,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化過程,現如今仍存在政治生活中,并且已經較穩定地積淀在普通民眾的心理層面上,形成特定的政治觀念和政治價值取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也加快了步伐,迅速走上現代化道路。政治文化的現代化是政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選擇,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勢在必行。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變革,社會環境的變化決定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必須進行轉型。政治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一定時期的政治文化是一定時期經濟的集中反映。在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的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傳統的政治文化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傳統的政治文化經歷了整個封建社會,經久不衰。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取代了以往的私有制,經濟基礎的改變,使作為上層建筑的傳統政治文化缺乏其生存的土壤。第二,我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的不合理因素阻礙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文化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進步的政治文化對民主化進程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落后的政治文化則表現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阻礙。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主義作為傳統政治文化建立的基礎,決定了其必然包含人治、權力本位、臣屬、賤民心理等思想觀念。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自由、民主、法治、公正,尤其是當今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傳統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已經不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將傳統政治文化的不合理因素轉化為積極動力,則必須要進行現代變革。第三,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缺乏自我發展,自我超越的內在動力。我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上的,是以自然主義為主導,以感性經驗主義為中心的政治文化形式,這種文化類型具有自在、自發、自然、懶惰的農民文化精神的特點,缺乏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優勢。而中國傳統的政治哲學所代表的理性精神,表現出對感性經驗主義政治文化結構的高度認同與肯定,在根本上遏制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內在動力機制的形成,這就決定了我國傳統的政治文化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現代轉型路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首先,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生活的方式制約著全部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過程。封建政治制度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其自身的分散、保守、封閉的特點為傳統的政治文化的生存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經過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而傳統的政治文化具有的滯后性使其仍沒有實現完美轉變。因此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豐富物質文化生活,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才會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培養公民意識。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要以一種新型的政治文化為依托,要建立這種新型的政治文化只能是進行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是指人們在特定的政治關系中,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動過程。在完成政治社會化之后,普通成員才會具備獨立的政治觀念,清楚自己的政治定位,順利實現從“社會人”到“政治人”的轉變??紤]到政治社會化對政治文化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著力完善政治社會化的渠道迫在眉睫。再次,建立現代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密切聯系表現在:政治文化維系著國家的政治制度,并以政治制度作為保障;民主的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制度良好運行的必要條件。我國傳統政治文化是產生于小農經濟基礎上,其產生之初就受到封建制度的規范與引導,這就決定了傳統政治文化為專制制度服務的使命。民主制度為民主文化的實現創造理想的環境,民眾將更容易在思想和心理層面接受民主文化,認同民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確立,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要求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變革必須同時并舉。最后。融合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化。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存在有兩千年之久,雖然其中的落后成分已不適合當今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但傳統政治文化中包含的有價值的內容不能一概摒棄,這些優秀的內容將有利于如今的政治文化創新。將傳統文化中“和”、“同”、“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加以現代化的梳理運用,再將其思想的精華運用到處理社會以及人際關系中,便可以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吸收傳統政治文化的精髓,將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積淀融入到現代的政治文化中,是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的一股新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麗輝.農村政治文化視角下的農村自治.[J].普洱學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