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基層黨組織應該從社會實際角度出發,解決基層黨組織建設所存在的問題,堅持以科學理論指導基層黨組織建設,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和中心工作結合起來,以制度保障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是提高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
關鍵詞:黨基層組織;科學;發展;建設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50
“提高黨組織建設水平” 是一個重要環節。作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基礎性工程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切實提高科學化水平。我們黨必須堅持以科學理論指導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
一、迫切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社會發展迅速變化對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基層黨組織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有待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有待提升,基層黨組織對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領導方法、執政方式有待改進。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1)部分基層黨組織緊貼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不強,工作優勢未能充分體現有的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同中心工作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習慣于就黨建抓黨建,思想上擔心“越位”,致使黨建工作不到位;有的對中心工作不夠熟悉,對大局缺乏了解,因而找不準、找不到基層黨組織建設緊貼中心、服務大局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有的盡管能夠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同中心工作結合起來,但在實際工作中迎難而上不夠,工作成效不明顯。(2)部分基層黨組織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創新,機制優勢未能充分顯示:一是活動方式比較封閉,工作處于自成體系、自我封閉、上下不溝通、左右不聯絡的狀態; 二是工作方法比較單調,習慣于憑老經驗辦事、照搬上級文件、坐等上級指示, 缺乏新思路、新舉措、新招術,被“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所困擾,作風不實,方法簡單,不尊重客觀規律, 不尊重群眾意愿,強迫命令的事情時有發生。
(二)創新活動方式,拓寬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1)統籌兼顧、整體推進,擴大覆蓋層面。第一,全面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社會覆蓋。在城市社區,要建立以社區黨總支為主體、樓院黨支部和功能型黨支部為基礎的新型社區黨組織網絡體系; 在國有企業,要根據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中理順國企黨建管理體制的要求,整合和完善黨組織設置,構筑黨組織新體系。第二,全面提升功能,建立服務群眾和服務社會的新機制。在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必須實現由“組織覆蓋”到提升功能”的轉變。要形成以分類分層為主要特征的黨員教育管理機制,有效延伸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和工作面,找準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的作用點, 實現有黨員的地方就要有黨組織,群眾組織發展到哪里,黨組織設置就跟進到哪里。(2)創新方式、拓寬途徑,充分發揮作用。第一,立足于把“單位黨建”與“社區黨建”統籌起來、把組織要求與黨員志愿和個人承諾結合起來,使黨員管理主體從一元變為多元、黨員活動空間從工作單位延伸到社區居住地。繼續推進這一新舉措,應當建立單位和社區協調聯動制度,按照適時適量、自覺自愿的原則,根據群眾需求和社區特點,創設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項目,引導黨員參與志愿服務,努力打造一批富有實效、群眾歡迎的黨員志愿服務品牌,不斷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第二,積極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工作信息化,拓展黨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空間。近年來,一些地方嘗試把互聯網、手機信息等手段引入基層黨建工作,為改進基層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手段積累了新鮮經驗,同時也使黨員教育管理面臨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今后,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信息化給基層黨組織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探索構建基層黨組織工作新平臺,拓展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空間,努力使互聯網、手機等信息媒介成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有效載體、提高黨員素質能力的重要途徑、傳播黨的政策主張的重要陣地。
二、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形勢的發展、事業的開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們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我們要繼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黨員干部頭腦,切實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堅定性和自覺性,提高領導和駕馭發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創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矢志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二是堅持以人為本、牢記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努力為群眾多辦好事、實事。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鞏固團結統一、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
參考文獻:
[1] 潘熙寧主編 《探索與研究》 江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