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湟中縣地處湟水上游丘陵農業區,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是全國128個水土保持重點縣之一??偼恋孛娣e2688.5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57.8km2(據最新遙感資料),占總面積的39.34%。2009-2015年期間,我縣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3.59km2,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壩系建設、生態修復和退耕還林區基本口糧田建設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有效地保護了水土資源,維護了生態安全,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了群眾收入,加快了生態環境建設步伐。
【關鍵詞】水土流失;治理;對策
1、水土流失危害
1.1 減少耕地面積,破壞土地生產力,加劇旱澇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由于水土流失,使土壤涵蓄能力降低,導致大量肥沃的表層土壤喪失,土壤肥力下降,致使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加之我縣境內降水分布不均,一般冬春季干旱少雨,常發生春旱、伏旱等自然災害,影響農作物及植被的生長;7-9月份降水集中且強度大,易發生洪澇災害及沖溝的形成。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水土流失愈演愈烈,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1.2 淤積下游河道及水利設施,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水土流失產生的徑流泥沙,時常沖毀道路,淹沒農田,而且淤積下游水庫、河道及水利設施,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正常行洪能力、水庫的正常運行及水利設施效益的正常發揮受到影響,直接威脅下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災害,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2、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潛在條件,人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2.1.1 縣內降雨分布時空不均,多集中于6-9月份,而且降雨歷時短、強度大、侵蝕力強。
2.1.2 春季消融集中,表土層下凍結土壤滲透小,而表層土壤經凍脹后疏松,易受水蝕。
2.1.3 我縣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區,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地形起伏,土質綿散,垂直節理發育,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生侵蝕。
2.2 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因素。我縣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超載、過度放牧等導致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廠、采石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
3、2009-2015年期間完成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
3.1 完成黃河水土保生態工程湟水河流域魯沙爾、火燒溝、豐臺溝、條子溝、西納川等8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項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69.44km2,其中:完成坡改梯1175.84hm2,水土保持造林7503.31hm2,種草634.17hm2,林灌配套31.16hm2,農田水利配套80.05hm2,新修田間道路15km,封禁治理5342.66hm2、工程圍欄15km、設立標志牌2個,植被恢復2287hm2,新修骨干壩3座、中型壩2座、石谷坊203座。完成總投資6967.22萬元,其中中央投資5138.73萬元,地方配套1828.49萬元。
3.2 完成湟中縣2013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和攔隆口等項目區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3項,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2.41km2,其中:完成坡改梯2222.24hm2,新修田間道路58.86km、排水溝47.93km。完成總投資437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500萬元,地方配套875萬元。
3.3 完成西寧市小型蓄水攔泥水土保持工程維修改造2012、2013年度湟中縣項目,共維修改造淤地壩35座,澇池3座,小溝道環境整治300m。完成總投資456萬元,全部為國家投資。
3.4 完成退耕還林(鞏固退耕還林)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12批,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75km2,其中:完成坡改梯1175.01hm2,農田水利配套14475畝,低產田改造20070畝。完成總投資3347.26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429.75萬元,地方配套917.51萬元。
4、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4.1 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幾年,盡管加大了植被保護力度,《水土保持法》等法規的貫徹落實明顯加強,但隨著開發建設項目等基本建設過程中破壞的地貌植被往往沒有很好的恢復和補救,甚至將棄渣棄土隨意傾倒,且不采取任何措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2 治理投資不足、速度緩慢,規模小、標準低、綜合配套措施不完善,致使目前治理效果僅為初步治理階段。
今后,我們要認真總結治理過程中的工作經驗和教訓,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措施,注重治理實效,鞏固擴大治理成果,以控制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大流域為依托、小流域為單元,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自我修復,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5、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的成就
5.1 綜合治理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我縣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當中普遍實行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措施,凡是經過水保治理的流域、村莊,人居環境和生產條件都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充分展示了綜合治理的獨特成效。
5.2 高標準的基本農田建設取得了長遠效益。坡耕地綜合治理、退耕區基本口糧田的建設,使“三跑田”變為“三保田”,徹底解決了群眾的缺糧問題,真正成為當地群眾的“口糧田”、“致富田”。
5.3 重宣傳促齊抓形成全社會共識。水保生態的宣傳逐漸由原來的單一標語宣傳向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等多種形式發展,極大的推動了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上規模上水平,形成了全縣上下齊抓共管、協作共贏、全面推進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