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湟中縣位于青海省東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土地總面積2688.5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57.8k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8.9%,是青海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淤地壩作為治理水土流失的關鍵措施,在我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水土保持;防洪;建設
1、水土流失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加劇給人們生產和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破壞土地資源,影響群眾生活。嚴重的水土流失促使滑坡等重力侵蝕發生、發展,溝壑面積逐步擴大,不斷蠶食坡面和塬面,造成農田面積萎縮,同時,由于面蝕的不斷加劇,致使耕地表土變薄,質地粗化,土壤肥力下降,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蓄水能力降低,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的威脅,極大地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 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工程作用降低。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下瀉,致使壩庫、河道、渠道嚴重淤積,調蓄庫容減小,泄洪能力降低,從而使工程的有效使用年限減少,工程效益降低,同時增加入黃泥沙,加劇下游河道淤積,降低防洪能力。
1.3 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水土流失導致山區土壤涵蓄能力降低,易形成山洪和泥石流,進而危及城鎮、工礦、交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從而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1.4 水質惡化。水土流失常攜帶大量的化肥、農藥等的殘余有害有毒物質進入江河湖庫,污染水體,使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
2、水土保持淤地壩工程的重要性
淤地壩在攔截泥沙、蓄洪滯洪、減蝕固溝、增地增收、促進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2.1 攔泥保土,減少入黃泥沙。黃河泥沙主要來源于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修建于各級溝道中的淤地壩,從源頭上封堵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匯集和通道處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它不但能夠抬高溝床,降低侵蝕基準面,穩定溝坡,有效制止溝岸擴張、溝底下切和溝頭前進,減輕溝道侵蝕,而且能夠攔蓄坡面匯入溝道內的泥沙。
2.2 淤地造田,提高糧食產量。淤地壩將泥沙就地攔蓄,使荒溝變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積。同時,壩地主要是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來的表土層淤積而成,含有大量的牲畜糞便、枯枝落葉等有機質,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強,成為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2.3 防洪減災,保護下游安全。以小流域為單元,淤地壩通過梯級建設,大、中、小結合,治溝骨干工程控制,層層攔蓄,具有較強的削峰、滯洪能力和上攔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對下游造成的危害。
2.4 合理利用水資源,解決人畜飲水。淤地壩在工程運行前期,可作為水源工程,解決當地工農業生產用水和發展水產養殖業。對水資源缺乏的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淤地壩通過有效的滯洪,將高含沙洪水一部分轉化為地下水,一部分轉化為清水,通過泄水建筑物,排放到下游溝道,增加了溝道常流水,涵養了水源,同時,對汛期洪水起到了調節作用,使水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2.5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和農村經濟發展。淤地壩建設解決了農民的基本糧食需求,為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創造了條件。另外,淤地壩的建設,壩頂成為連接溝壑兩岸的橋梁,大大改善了山區的交通條件,促進了物資、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3、湟中縣淤地壩工作的主要做法
3.1 建立健全了領導機構。為了確保壩系工程的順利實施,按照國家對項目建設管理的要求,我縣專門成立了以政府縣長掛帥,各部門參與的壩系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內部機構和管理制度,充實人員,落實責任。
3.2 科學規劃、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我縣在淤地壩建設中嚴格按照有關淤地壩規劃、設計、施工規程規范進行。在工程建設中,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支毛溝為重點,本著“從上到下,全面規劃,大小結合,骨干控制”的原則,根據流域面積,溝道比降和地形地質情況,合理確定建設位置,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壩系建設。
為了確保工程建設的質量,在質量管理方面采取建設單位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質量監督站監督的管理機制,每座工程都落實了質量責任人,制定崗位質量責任制,并實施初檢、復檢和終檢的施工質量“三檢”制度,嚴把隱蔽工程和大壩回填質量關,特別對隱蔽工程和關鍵部位,認真執行驗收標準,不合格的工程一律返工,確保了工程質量。
3.3 規范財務管理,管好用好建設資金,提高資金使用率。為保證項目資金的專款專用,在資金管理方面,實行中央資金報帳制,工程開工時先撥付一定比例的啟動資金,然后按監理人員核實的工程進度和報帳申請,追加撥款,有效地杜絕了截留、挪用、浪費國家資金等現象的發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4、當地群眾對項目的效益給予的高度評價:
一是從根本上鞏固和擴大當地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實現山川秀美。淤地壩建設,為山區農民提供了高產穩產的耕地資源,實現了少種多收,提高了土地生產力和持續增產的能力,解除了群眾的后顧之憂,調動了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
二是淤地壩建設,改善了人居環境,壩路結合,改善了山區的交通狀況,便利了群眾生產生活,促進了物質和文化的交流,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通過工程建設,提高了溝道抗洪能力,減少了下泄泥沙,控制了水土流失,從而減少了對下游溝道及水利工程的淤積,大大減輕了洪水對下游村莊、道路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