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是生命之源。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水的需求與日俱增。從“三黃五帝”時期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開始興水利、除水害,建立了無數豐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用世界1/7的耕地養活世界1/5的人口,正是我國幾千年來的農田水利建設創造了這個奇跡。
【關鍵詞】農田水利;發展建設;新思路
農田水利建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計,千百年來,這個大計一直是官辦的。隨著農村市場化的不斷推進,這種政府包辦的建設方式很難和農業發展相適應。
1、建設需求與資金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靠天吃飯型農業已被高產高效型農業所代替,農業對農田水利的依賴越來強。多年的積習導致農民和地方政府存在等、靠、要思想,而政府可投入的資金有限。
2、建設標準低,抵御災害能力差
受資金限制,農田水利工程標準低,如遇大災之年便失去了作用。
3、產權不清,只重建設不重管理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完工后,產權不清,只有人用,沒有人管,使用壽命大大低于設計壽命而提前報廢。
4、耕地分散,農民建設積極性不高
農村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口密集地區每戶的耕地不集中不連片,農民每塊地都修建農田水利工程成本相對偏高,影響的農民修建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
5、投資模式單一,影響建設進程
現在的投資方式多為中央投一點,地方匹配一點,農民自籌一點,銀行貸一點的“四點”式投資模式。這種投資方式立項慢、籌資慢、建設慢,影響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進程,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同時使產權不清。
6、利益分配一邊倒
為解決13億人吃飯的問題,使農民早日富起來,國家拿出了大量資金興建農田水利工程,現在吃飯的問題解決了,農民也逐步富起來了,農業已經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由糧食生產轉向經濟作物生產,由農業生產轉向商品生產。農田水利工程為農民增加了巨大的利益,這種利益受益人始終是農民,投資者卻沒有直接受益。
7、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農業生產爭地,邊建邊毀
糧食放開后,農業走進了市場的大門,糧價一路攀升。農民為了眼前利益,毀堤種地、毀渠種地的現象非常普遍。
解決辦法:
1、修訂農田水利工程分類標準。農田水利工程應根據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為公益性、準公益性和生產(競爭)性三類。
2、合理確定投資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結合公共財政的要求,通過對農田水利工程的正確分類,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凡是市場可以調節的,由市場主體作為投資主體。市場不能調節的,由國家作為投資主體。市場不能有效調節需要政府部分干預的,由政府牽頭建設,并適量吸納社會資金和金融貸款。
3、根據氣候、水文條件制定強制性農田水利建設標準。為保證農田水利工程保有量,充分發揮農田水利工程作用,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好為農業生產服務,應根據各地氣候、水文條件進行分區,按分區建立農田水利工程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使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有法可依。
4、農業用水商品化,積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水是一種珍貴的資源,農業用水私開濫采現象極其嚴重。水應該成為一種農業生產資料,有償取得,從而實現農業用水商品化。農業用水商品化,一方面可以使水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國家作為資源的所有者,可以從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取得收益,本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積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
5、集中土地使用權,解放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人均耕地少,固定成本大,是影響農民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性的重要因素。集中土地使用權,使廣大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使提高農民建設積極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6、推廣節水省地的新技術。農田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積是驚人的,因此現代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只講求節水是不夠的,必須得省地。應充分利用高科技產品和材料,大搞農田水利工程技術革新,研制、推廣節水省地新技術是現代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課題。
7、改變投資模式,實現農田水利設施資本化。提高設計標準,增強單位農田水利工程的作用,農田水利工程資本化,量化農田水利工程價值,合理確定農田水利工程的收益率,改變“四點”式投資模式,組建大型灌溉除澇股份公司,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參考文獻:
[1] 呂國虎. 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設計要點[J]. 吉林農業. 2015(08)
[2] 韓殿超. 淺談農田水利工程高效節水灌溉發展思路[J]. 民營科技. 2015(03)
[3] 王玉娟,吳歡歡. 新形勢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發展探討[J]. 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 2013(09)